结缘黄金报后,我做了这样三件事

   2021-08-13 中国黄金网李树龙250
核心提示:30载风雨征程,《中国黄金报》不断发展壮大,倾注了几代报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中国黄金报》以全媒体矩阵的崭新姿态,以饱满的激情走进转型发展的新时代。30年,许多人、许多事留在记忆里,难以磨灭,《金色足迹》栏目将这些值得书写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与您一起品读。       我今年81岁,出身农家,寒门子弟,真正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1965年7月,我毕业于全国冶金重点院校

  30载风雨征程,《中国黄金报》不断发展壮大,倾注了几代报人的心血和汗水。如今,《中国黄金报》以全媒体矩阵的崭新姿态,以饱满的激情走进转型发展的新时代。30年,许多人、许多事留在记忆里,难以磨灭,《金色足迹》栏目将这些值得书写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与您一起品读。

 

 

  我今年81岁,出身农家,寒门子弟,真正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1965年7月,我毕业于全国冶金重点院校之一,有培养冶金工程师摇篮之誉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冶金专业,被分配到冶金工业部机关工作。我先后在冶金部有色金属司技术处、冶金部生产办公室和部长值班室工作14年。

 

  1978年底,我在冶金工业部部长值班室任值班秘书时,组织上安排我参与创办《冶金工业竞赛报》,以适应冶金工业发展对舆论工作的需求。同时参加《冶金报》(现《中国冶金报》,原冶金工业部主办,1956年7月1日创刊)的复刊筹备工作。

 

  《冶金工业竞赛报》办了一年半,1980年6月末停刊,《冶金报》7月1日复刊。在《冶金报》我工作了14年,我曾下功夫编写的稿件和由此获奖的稿件难以计数。

 

  1993年上半年,冶金工业部任命我为《冶金报》副总编辑。这时《冶金报》的服务对象已变为单一的全国钢铁工业。而我很快便与《中国黄金报》结缘。

 

  1994年1月,冶金工业部一纸调令,任命我为中国黄金报社总编缉。

 

  当时主管黄金工业、主持创办《中国黄金报》的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大铨和我谈话,他说,黄金报对促进全国黄金工业发展很重要,你是共产党员,派你去当总编辑,要与报社其他领导配合好,把采编队伍建设好,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把报纸办出黄金特色,更好地支持黄金工业快速发展。

 

  我又一次选择以党的事业为重,服从组织安排。但我上任不长时间了解到的情况,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首先,是《中国黄金报》背靠和服务的黄金行业(当时只有黄金矿业)体量过小,像上海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年产值,远超整个黄金行业,由此造成黄金报的发展舞台太小。其次,当时黄金报记者队伍整体的新闻业务水平,与1980年冶金报复刊时组建的记者队伍相比也有差距。再其次,当时8位编辑都毕业于全国有名的高校,但他们都是文科毕业,对工业生产不熟悉、了解少,这样的专业配置难以适应行业报的发展要求。

 

  总而言之,这一次我是从熟悉的钢铁大行业走上了黄金小舞台,这出戏怎么唱?

 

  所幸当时的社长钱学兵是我在冶金工业部机关工作时就比较熟识的老同事,他心胸开阔,积极主动放手支持我开展工作,给了我很大帮助。副总编辑邢玉琢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办了几十年报纸,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退休前我们共事6年,成为很好的搭档。

 

  “磨刀不误砍柴工。”办好黄金报必须从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抓起。

 

  对记者和通讯员队伍,我们毎年都坚持举办一两次新闻业务培训班,有时集中办,有时分片办,重点是结合黄金行业实际情况进行新闻基础知识培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新闻采访写作水平。我每次去企业调研,都要挤出时间与记者、通讯员座谈,面对面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问题,这也成为我了解企业情况的一个渠道。

 

  另一方面,组织编辑到企业实习,住在企业,深入第一线,了解黄金生产的工艺流程,学习企业经营管理,以求弄懂黄金是怎样炼成的,认识黄金工业,补上工业生产这一课。

 

  坚持不懈抓住采编队伍建设,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果,釆编队伍新闻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也为扩版创造了条件。从1997年1月开始,《中国黄金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每周的报纸由4块版增加到8块版。报道内容也由原来单纯的黄金矿业领域,以“黄金珠宝大世界”专刊的形式,向下游的黄金饰品珠宝领域踏进了一只脚,这为2000年5月开始的《中国黄金报》大规模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在中国黄金报社总编辑任上7年,最后两年是社长兼总编辑。这两年我主抓了三件对黄金报社生存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事。

 

  第一件事:1999年打了一场《中国黄金报》生存之战。

 

  在1998年到1999年的全国报刊整顿中,《中国黄金报》一度被列入原国家经贸委系统8家停办的报纸之一。这在黄金报社内部引起激烈的思想动荡,8名编辑,除1名由组织调动,有6名辞职另谋高就,只有张炳南一人留了下来。

 

  报社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要竭尽全力千方百计保住黄金报,绝不能在我们手里让黄金报停刊,否则无法向全行业交待。经过我们反复向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原国家经贸委相关部门汇报、陈述,终于获得理解和支持,于当年12月上旬给予《中国黄金报》重新登记,保住了这张当时唯一覆盖全国黄金行业的舆论阵地。

 

  第二件事:对《中国黄金报》进行适应黄金行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改革,为报社的生存发展开拓出一条新路。

 

  保住了黄金报的刊号,并不等于报纸一定能办下去。当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黄金报从1998年开始,办报经费每年减少三分之一,1998年拨款120万元,3年减拨到位。眼见“皇粮”停供,办报经费怎么解决?

 

  办法只有提前对黄金报进行市场化改革,走在全行业前面,以适应黄金行业跨入市场经济轨道的要求,以此进一步对黄金行业持续发展发挥引导作用。

 

  对黄金报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办报人首先要从思想上转轨,转变到办市场化的行业报的轨道上来。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读者需要什么样内容的报纸,“我”就按着读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办报纸。简而言之,就是由过去以办报人为主,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读者需要的,就是“我”所报道的,跟着读者(报纸的市场)的需求转。

 

  从2000年5月开始,《中国黄金报》由周二刊4块版扩展到周二刊8块版,每周的报纸翻到16块版(最多时达到周二刊28块版),黄金矿业和下游的黄金饰品珠宝行业各占一半,特别是在“黄金矿业”版块上开辟了“黄金市场”专版,这块专版的开辟比2002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的上海黄金交易所整整早了两年半。

 

  《中国黄金报》原来在黄金饰品珠宝行业没有组建记者、通讯员队伍。1997年以来,我先后从《中国冶金报》和《中国有色金属报》的离退休记者和即将退休的记者中,请出8位老记者,作为黄金报记者,专门从事饰品珠宝行业报道。他们对黄金报开辟和占领黄金饰品珠宝行业宣传阵地发挥了开拓性作用,作出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离休老记者俞家骅先生(主任记者),年逾古稀,由老伴陪伴,应黄金报社之邀,几次去深圳市和广东其他饰品珠宝制造和销售发达的城市釆访。他71岁那年,曾在深圳市连续采访38天,写出72篇有价值的新闻稿,为中国黄金报打进和覆盖深圳市饰品珠宝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加上黄金报社在饰品珠宝行业积极发现和培养通讯报道人员,从而形成了黄金报的另一支宣传报道队伍,为黄金报扩展报道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针对大黄金行业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而进行的报纸市场化改革,其目标是力求在黄金行业小舞台上唱一出大戏,结果显著提高了黄金报对大黄金行业的实用价值和服务功能,也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回报,报社的创收逐年增长,到2004年报社总创收跨上了千万元的台阶,成功打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个发展平台,从而开启了中国黄金报社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黄金十年”。

 

  第三件事:为中国黄金报社推荐了一个团结、创新、奋进的领导班子。

 

  2000下半年,我就开始思考退休后报社领导班子的推荐人选。经过与黄金局党委领导多次交换意见,局党委支持了我的推荐人选意见,由赵洪克、于晓燕、张炳南三位同志组成黄金报社领导班子。为了让年轻同志尽早走上领导岗位锻炼,我婉拒了黄金局党委让我留任两年总编辑的意见,于当年11月办理了退休手续。

 

  后来报社发展的事实证明,上述三位同志组成了一个讲团结、顾大局、有能力、干实事、视野开阔、不断创新进取的优秀领导班子。正是他们带领黄金报社全体职工创造了中国黄金报社21世纪起始的“黄金十年”。

 

  应黄金报社领导之邀,我退休后留在报社担任报纸大样的审读工作,这一干就是17年。到2017年9月末,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满52年之时,停下了此生工作之旅,依依惜别我倾注了汗水和心血的《中国黄金报》。

 

  在这17年里,我陪伴了4任社长、3任总编辑。对于报社领导的决策和报社事务,我一直采取“不干预、不过问、不议论”的“三不原则”。在与年青同仁的相处中,以礼相待,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所以和大家相处的关系都比较融洽。

 

  告别黄金报社以后,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报社组织编辑人员把我24年间在《中国黄金报》上发表的50余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汇编成一本《李树龙中国黄金报新闻作品集》,作为告别礼物送给我。我非常感动,非常珍爱这份厚重的礼物,非常感谢报社年青的新闻同仁!

 

  对此,2018年我用8个月时间,调动20多年积累的黄金报新闻业务资料,与基础新闻理论紧密结合,编写出一本《新闻基础知识讲义》,作为黄金行业宣传报道人员培训资料,回赠给中国黄金报社。

 

  至此,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按照党的事业的需要,从事冶金战线新闻工作38年,在这38年中,我参与创办了一张报纸,参与复刊了一张报纸,参与发展了一张报纸。在两次人生转折的关口,我都做出了无愧于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选择。

 

  我想说一句:“夕阳红,人已老,但我的共产党员本色依然年青,并未在岁月流逝中因人的老去而褪色!”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