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空因素发酵致外资持债暂缓,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仍较稳

   2022-03-15 中国联合钢铁网305
核心提示:2022年2月,外资净流出债市规模创历史新高引发业界热议。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当前我国债市引资正面临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冲击、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等压力,但若能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和节奏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树立我国市场开放的预期和政策信誉,则外资流入国内债市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外资持债步伐2月暂放缓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最新公布的托管数据来看,2022年2月境外机构共减持国

2022年2月,外资净流出债市规模创历史新高引发业界热议。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当前我国债市引资正面临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冲击、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等压力,但若能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和节奏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树立我国市场开放的预期和政策信誉,则外资流入国内债市的长期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外资持债步伐2月暂放缓

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最新公布的托管数据来看,2022年2月境外机构共减持国内债券802亿元,占上月末托管规模的2%,主要减持券种为国债、政金债和同业存单。

2月外资持债缘何放缓?究竟有哪些负面因素正影响境外机构继续增持人民币债券?

“我们认为,2月外资减持国内债券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中美利差显著收窄是导致2月外资流出国内债市的最主要因素。2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低点仅为70BP,较2021年底大幅下行55BP,这意味着国内债券息差优势下降。而反观历史数据,不难发现,外资流入国内债市速度最快的阶段是2020下半年,当时的中美利差高达200至250BP。”

与此同时,美联储在通胀压力下或加快推进加息缩表,而我国货币政策仍处于宽松窗口期,两国货币政策分化导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也是影响外资买债的重要因素。

再者,国际地缘局势进一步演变的背景下,避险情绪走高导致的境外资金回流美国也对外资增持国内债券形成了一定扰动。

“跨境资本流出的增加还有可能引发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形成‘跨境资本流出→人民币贬值→跨境资本进一步流出’的负向螺旋冲击。”一位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另外,部分境外投资者也可能通过卖出人民币债券以获取较高收益来应对遇到的流动性问题。”

“目前来看,2月影响外资增持国内债券的几大因素仍在持续发酵。”于丽峰表示,“一方面,3月初以来,在避险情绪主导下,美元指数大幅走强,加之中美货币政策周期依然错位,则人民币或出现阶段性走弱;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对市场情绪影响的减弱,各机构重新开始交易通胀,美债收益率在此前短暂下行后再度走高,中美利差于3月10日降至87BP,后续若美联储收紧的速度快于市场预期,中美利差或将进一步压缩。”

不少业内人士预计,短期内境外机构可能因负面因素的集中发酵而进一步减持人民币债券。

市场机构多持审慎积极心态

当然,考虑到人民币走弱的幅度大概率有限,且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本资产配置中的占比较低令其需求犹存,则境外资本继续流出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业界机构对人民币债市的引资前景仍持乐观态度。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公司就表示,相较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国债,人民币国债仍是该机构唯一建议超配的债券投资品种。

向后看,目前还有哪些积极因素能对吸引外资入场构成有力支撑?

无疑,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推动对外金融合作的再融合,扩大对外合作“朋友圈”仍是重中之重。

“实际上,自2017年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以来,2018年到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了34%。”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说。

在国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加速的背景下,伴随市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相关制度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后续外资流入国内债市仍为大势所趋。

此外,人民币资产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收益的相关度比较低,因此仍是国际投资组合分散风险非常好的选择。

“除因人民币债券提供了同信用级别债券独具的较高息差外,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债券市场的积极因素还包括国内强劲的基本面,较高的经济增速水平,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不断完善的对外开放基础设施,以及免税等专门针对外资流入的优惠政策。”于丽峰并称,“未来随着国内债券市场法律制度、品种创新、对外开放等安排的进一步完善,其对外资的吸引力必将进一步提升。”

中长期引资前景依旧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以来,债市的有序开放依旧是金融领域的热议话题之一。

不论是中央结算公司支持境外机构借由全球通模式认购宁波市地方政府债券,还是政策层明确自2021年11月7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抑或是中央结算公司作为首家金融基础设施类机构,加入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以期将绿色金融和ESG领域的研究及业务工作进一步拓展至生物多样性领域……显然,政策层仍在按照既定计划和节奏稳步地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政策信誉。

目前国内市场仍处于外资流入的初级阶段,外资主要持有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同业存单,未来随着国内信用债市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持有国内债券的品种将进一步丰富,规模也将持续扩大。

有外资机构判断,2022年全球央行和国际投资者将继续增持中国债市,预计今年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会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左右。

“我们预计,2022年外资持有国内债券的规模将较2021年底上升,但增幅或放缓。”于丽峰直言,“考虑到配置性需求仍在,2022年外资料将继续增持国内债券。一方面,2021年10月,我国国债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在此后的36个月将带来每月40亿美元左右的被动资金流入,此外还将有部分以该指数为基准的主动型基金买入人民币债券。另一方面,海外央行、主权基金等配置型资金依旧看好国内债券的长期表现,2022年料会继续加大配置力度。”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