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层表(2014)说明书,必备实用工具书!

   2020-07-09 地质信息交流平台330

本书为《中国地层表(2014)》的相关说明书,按断代系统论述了中国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及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

本书对了解中国地层发育整体情况,进行国内外和大区域的地层对比研究,开展地学研究、地质教学和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各领域的科研、生产、教学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使用。

编 委 会

科学顾问 寿嘉华 沈其韩 殷鸿福

主 编王泽九

副 主 编王小烈 黄枝高 姚建新

编 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万晓樵 马秀兰 王 玥 王乃文 王思恩

邓 涛 戎嘉余 邢裕盛 刘凤山 祁向雷

杨振宇 吴祥和 何希贤 汪啸风 闵隆瑞

陆松年 项礼文 侯鸿飞 耿元生 彭善池

童金南 鲜思远

地层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是矿产勘查的根基。地层是地质事件记录最丰富的载体,各地质时代的地层中保存了大量地质演化的重要信息。任何涉及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以及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都离不开地层学,离不开精确的地层框架和精确的时间框架。地层表就是地层框架和时间框架的重要体现。为满足我国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调查的需求,在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的基础上,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地层学家历时8年,编制了《中国地层表(2014)》及《中国地层表(2014)说明书》。《中国地层表(2014)》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列出各阶、期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及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中—新元古代、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的地层划分方案做了一些重要调整。为使阶名与组名尽量不重名,对中生代和部分古生代的阶名进行了重新命名。该表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全国统一多重地层表,对了解中国地层发育整体情况,进行国内外和大区域的地层对比研究,开展地学研究、地质教学、地质调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国地层表(2014)说明书》以现代地质学与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了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我国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资料,以《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2001)中所附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年代地层系统为基本框架,划分了15个断代,作为编表的基本单元;依次展示相关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质层、事件地层及海平面升降)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面貌、变化特征以及彼此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了较详细的区域对比。为了充分反映我国地层工作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对《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有关部分做了适当调整、修改和变通处理。该书的出版发行将为我国地学研究和相关领域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参考标准,并有利于推动我国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工作的进展。

由于编写时间比较紧,各断代研究程度存在差异,新编的《中国地层表说明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地层表102个阶中还有40多个阶有待深入研究,前寒武系还存在两个待建系,有些断代还存在阶名与组名重名的现象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将在未来的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前 言

任务书下达后,全国地层委员会责成王泽九、黄枝高、姚建新三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筹备工作。于2008年2月28日,完成了“全国多重地层表及说明书编制工作项目总体任务设计书”,上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批。经地调局聘请专家评审,获得通过。为尽快落实“总体设计”中各项任务的实施,项目办公室责成黄枝高起草、设计一份“全国多重地层表”的总体框架以及编表和说明撰写的实施细则草案供专家讨论。项目负责人王泽九于2008年3月24日至25日邀请沈其韩、王乃文、侯鸿飞、邢裕盛、项礼文、耿元生、闵隆瑞、姚建新、邓涛、黄枝高等专家,对上述“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补充。经过两天认真、深入的讨论,充分交流意见,最后,在对本次编表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表的名称、表的形式、展示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由黄枝高归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编制全国多重地层表及说明书实施细则》的制订。这是一项保证整个编表工作及说明书的撰写工作能够顺利、协调进展的重要先导工作,所有参与编表人员均应共同遵循。为使其更进一步完善,在2008年4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十次常委扩大会(所有参与编表专家均参加了)期间,对“实施细则”广泛征求与会专家的意见。经讨论,与会专家总体上赞同“实施细则”中的设计方案,但对若干具体问题专家间存在不同认识,提出一些修改、补充意见,并一致建议将表名“全国多重地层表”改为“中国地层表”。在项目实施的两年过程中,部分断代陆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与“实施细则”中的规定相左。针对这些情况,项目办公室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尊重相关专家的意见,对相关问题作出适当的变通处理,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编制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下面对《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中的相关问题予以说明。

一、总体目标及原则

关于本次编制《中国地层表》及《中国地层表说明书》任务的总体目标,是编制完成一幅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全国统一的、综合地层表(挂表)和一部相关说明书(专著)。

关于本次编制《中国地层表及说明书》所遵循的原则是:①以现代地质学与地层学理论为指导;②表的编制与说明书的编写,以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并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2001)中的有关规定为主要参考依据;③编制中国地层表,以《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2001)中所附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年代地层系统为基本框架,依次展示相关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化学地层、事件地层及海平面升降)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面貌、变化特征以及彼此间的对应关系;④本次编表及说明书的撰写,以收集、消化现有(特别是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之后)我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主,这些成果应是已在国内外刊物上(或以专著形式)正式发表为准,截止期限为2009年6月;⑤编表时,尽量充分展示我国现有的相关地层的可用研究成果和资料,但要正视现状,有多少展示多少,无需求全。

《中国地层表》为一张全开幅的彩色挂表,双列并排。表的格式:每列表的横向方向分6个栏目,依次为:①国际地层表;②中国年代地层,③中国岩石和生物地层划分(此栏目内按自然地理方位划分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青藏高原三个分栏目);④磁性地层;⑤事件地层;⑥海平面升降。

二、编表组织形式

为使编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项目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形式,共划分了15个断代作为具体编表的单元,自老至新归纳组建了5个编表工作组和一个综合组,责任落实到人。①前寒武系地层表编制及说明书编写工作组,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耿元生负责;其中,耿元生具体负责太古宇—古元古界的编表和说明书的撰写;天津地调中心陆松年研究员负责中元古界的编表和说明书的撰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邢裕盛研究员负责新元古界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②下古生界地层表编制及说明书编写工作组,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项礼文负责;其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善池研究员负责寒武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宜昌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负责奥陶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负责志留系编表及说明书撰写。③上古生界地层表编制及说明书编写工作组,由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侯鸿飞研究员负责;其中成都地调中心鲜思远研究员负责泥盆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贵州地质科学研究所吴祥和研究员负责石炭系的编表和说明书撰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玥研究员负责二叠系的编表和说明书撰写。④中生界地层表编制及说明书编写工作组,由殷鸿福院士负责;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童金南教授负责三叠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思恩研究员负责侏罗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万晓樵教授负责白垩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⑤新生界地层表编制及说明书编写工作组,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乃文研究员负责;其中,王乃文、何希贤研究员负责古近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负责新近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闵隆瑞研究员负责第四系的编表及说明书撰写。⑥综合组,由王泽九、黄枝高、姚建新负责,主要负责整个编表工作的组织、协调、经费调剂,以及地层表和说明书的最后统编工作。

三、编表基本单元

前已提及,本次编表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系统为基本框架,划分了15个断代作为编表的基本单元。原则上,前寒武系以界为编表单元(包括太古宇—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显生宇以系为编表单元(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对于以何原则分割各断代预留展示空间,在讨论“实施细则”时,有专家建议,各断代所留展示空间,应以时间尺度按比例划分。这一建议是科学的、合理的,但与本次编表的实际不太吻合。本次编制《中国地层表》是在一张全开纸上完成,15个断代必须分成双列才能排下;前寒武系各界与显生宙时期各系的时限相差十分悬殊,如按时间尺度比例分割预留展示空间,势必大部分空间被前寒武系各界所占据,而其各栏目展示的内容远不如古生界及其以后的各系。鉴于这种情况,经讨论,一致同意,以各断代展示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予以合理分配展示空间。但是,各断代编表时,在本断代进一步划分(统、阶)时,原则上应按时间尺度的比例进行分割。

1.年代地层

年代地层一栏,原则上是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的年代地层系统为基本框架。在制订编表“实施细则”时,考虑到该“地层表”颁布后,地层学研究发展的国内外新动向及新进展,以及本次编表的实际需要,对该表中的划分方案作了局部调整和补充、删减:①对寒武系部分作了重要调整,删去原来传统的划分三统十阶的方案(多在台地相区建立);改用国际上已通用的划分四统十阶的方案(主要在斜坡相区建立)。②在原表中,下志留统的“紫阳阶”、上二叠统的吴家坪阶和长兴阶都分别划分了2个亚阶,鉴于本次编表篇幅有限,同时为保持各系间的协调一致,本次编表一律删除亚阶一级划分。③鉴于国际上年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决定在上奥陶统顶部建立“赫南特阶”,并已在我国湖北宜昌黄花场确立了全球GSSP;为与国际保持一致,本次编《中国地层表》时加以沿用,即在我国上奥陶统钱塘江阶之上增加赫南特阶。④在原《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中奥陶统下部为大湾阶,汪啸风等在向国际地层委员会申报推荐我国湖北宜昌黄花场该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作为全球GSSP候选剖面的提案时,考虑到“大湾阶”与岩石地层单位“大湾组”重名,这不符合《国际地层指南》的相关规定,建议将“大湾阶”更名为“大坪阶”。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了该项提案,“大坪阶”正式进入《国际地层表》,因此本次编表也正式改用“大坪阶”。

在编表过程中,个别断代的地层研究工作取得多数同行专家认可的突破性进展,同时,部分断代的编表专家,对一些问题存在不同认识。为充分反映新进展与新成果,尊重相关专家的意见,对《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有关部分作了适当调整、修改和变通处理。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近年来,多单位的不同专家分别在原青白口系下部下马岭组的火山沉积夹层中测得同位素U-Pb SHRIMP年龄均在1320Ma以上。表明下马岭组不属于新元古界的青白口系,而应下移至中元古界。针对这一新情况,经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对中元古界内的划分作了如下调整:整个中元古界的年限仍然是1800~1000Ma;长城系的年限由原来的1800~1400Ma调整为1800~1600Ma;蓟县系由原来的年限1400~1000Ma,调整为1600~1400Ma;1400~1000Ma期间(即下马岭组下移后的这段间隔),目前暂以“待建系”处理。②根据《中国地层指南》中的相关规定,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系统的“统”级单位中,一律不采用专名(除新生界各系沿用国际通用的统名外),二分的称上、下统,三分的称上、中、下统,四分的称顶、上、中、下统。寒武系的四分有些特殊,因其下部第一个统基本上是从原三分方案的下统分出的,为避免今后在解决四分方案与原三分方案对比时引起大的思维混乱,因此,寒武系四分方案的称谓暂时称底、下、中、上统。对此,部分专家建议,统级单位国际上或国内已命名的,本表应该用上;有的专家建议国际地层表中已用的中国统名,本表应予沿用。为尊重专家们的意见,对相关断代的“统”一栏作了变通处理,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上部的“统”一栏均分解为2个分栏,一分栏列国际地层表所用名称或中国已命名的名称(如寒武系);另一分栏列相对应的《中国地层指南》中所规定的名称。③二叠系在编表时,有关专家根据目前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我国二叠系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及阶名与组名不重名的原则,没有完全采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二叠系的分阶系统,而是以“罗甸阶”替代“栖霞阶”,“栖霞”只用于岩石地层单位“栖霞组”;以“孤峰阶”替代“茅口阶”,“茅口”只用于岩石地层单位“茅口组”。另有专家建议,凡“金钉子”(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立在中国的相关阶,应该用国际上的阶名,不用中国的阶名。对此,为便于中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使用方便和保持中国区域年代地层系统的完整性,以同样方式作了变通处理。如下石炭统全球的维宪阶与杜内阶的界线层型“金钉子”被确定在中国广西柳州碰冲剖面,尊重专家意见,《中国地层表》上与该“金钉子”有关的阶名,使用国际地层表所用的杜内阶和维宪阶,同时加一分栏,注明相对应的中国区域性阶名——岩关阶和大塘阶。

为避免《中国地层表》的结构复杂化,同时又能反映我国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年代地层系统部分,三叠系以前(包括三叠系)列海相地层区的年代地层系统;侏罗系至第四系部分列陆相地层区的年代地层系统。

鉴于《中国地层表》是一幅彩色挂表,因此年代地层系统部分,以不同颜色展示各编表单元。各单元的颜色一律按国际统一色标标注;统、阶级单元的颜色以所属系级单位的颜色为基准,自老至新渐变以该色深浅表示。

关于中国区域年代地层系统的地质年龄标注,“实施细则”中规定:太古宇部分只要求标注各界底界的年龄;元古宇部分,除古元古界外,中、新元古界要求标注各系及统级单位底界的年龄;寒武系至第四系要求标出各系、统和部分阶的底界年龄。要求所标注的地质年龄尽量采用我国自行测试获得的可靠年龄数据;没有实测数据的,选用我国目前通用的插入法推测的合理年龄数据。凡选用实测数据的均加±值,没有±值的均为插入法推测数据。寒武系等断代沿用的是《国际地层表》近年所用的年龄数据。另外,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新元古界南华系的底界年龄确定为800Ma。经过近些年对南华系的研究,在多处获得南华系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经相关专家综合分析研究,本次编表时,将南华系的底界年龄调整为780Ma;同时,在编表过程中,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界线年龄用插入法选用的年龄值是137Ma,但根据国际上对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国际地层表》(2016版)已将其界线年龄确定为145Ma。而在我国西藏地区海相白垩纪地层中获得SHRIMP U-Pb锆石年龄为(143±2)Ma。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众多相关专家逐渐接受了这一发展趋势,在本次编表时,已将白垩系/侏罗系的界线年龄调整为145Ma。由于这一变动,相关阶的位置亦随之作相应调整,原属上侏罗统顶部的大北沟阶,因所测出的年龄均小于145Ma,因此上移至下白垩统;其下的“待建阶”,经研究证实,其与大北沟阶存在密切联系,应属同期产物,因此,本次编表时将其删除;再下面的土城子阶,因其中所含古生物化石既有中侏罗纪的分子,也有晚侏罗世的分子,做出的同位素年龄多数小于145Ma,也有大于145Ma的,其准确的归属定位目前难以决断,考虑到年代地层系统的完整性,目前暂时仍将其作为一个晚侏罗世的阶处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白垩系最顶部的“富饶阶”,经研究证实,其孢粉组合所显示的时代应属古新世而非晚白垩世,但其与古新世的上湖阶是何关系目前难以定夺,本次编表暂时将其从白垩系中删除处理。

2.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

《中国地层表》中“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一栏,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层与古生物的发育因地而异,很难列出一个代表性的地层柱和生物地层序列;同时,本次编表是编一个高度概括的综合地层表,而不是编一份区域地层对比表,加之版面所限,不可能列出过多代表性地层柱予以展示。鉴于此,根据中国地层与古生物发育发展的总体特征,“实施细则”确定,按自然地理位置划分三大区;中国北方区、中国南方区,青藏高原区分别展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三大区的范围:中国北方,其南界西起西昆仑,向东经阿尔金山至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伏牛山直至长江入海口以北地区;中国南方,以上述界线为北界,其西界自祁连山向南至岷山,向南至三江大拐弯直至澜沧江以东地区(包括台湾岛);青藏高原区,包括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南和中国南方区西界以西地区。为保持表面简洁和今后方便读者阅读,“实施细则”要求各断代在三大区分别列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地层柱,表框内只注明相关地层单位的名称,无需标注其岩性符号,以不同颜色反映其岩相特征即可:淡黄色代表第四系,棕色代表陆相地层,绿色代表海陆交互相地层,浅蓝色代表海相地层,紫色代表变质地层。各大区所列代表性岩石地层柱,同区不同相区的变化情况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即可,无需在表中列出2个以上的岩石地层柱,使表面结构复杂化和拥挤。但在编表过程中,考虑到地层近年来各大区内部分断代均有一些研究新成果,反映不同相区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发育特征,希望在表可容纳的情况下,尽量展示这些地层成果。最后,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因此地层表中有些断代列了2个有代表性的岩石地层柱和相应的生物地层序列。地层表中展示的古生物化石,在古元古界至新元古界中主要展示各系(或统)内所含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寒武系至二叠系基本上都是展示各阶(期)内主导门类的化石带序列;三叠系(海相除外)至第四系基本上展示的是各阶(期)内主导门类的化石组合带或化石组合。

3.磁性地层

磁性地层一栏,“实施细则”要求只展示我国自行研究、测试并被同行专家认可且已公开发表的成果,有多少展示多少。实在没有资料的,无需沿用国际上的资料来填补空白。以黑色和白色柱展示磁极性变化特征,黑色代表正向极性,白色代表反向极性。目前没有资料展示的空间,以灰底加斜线表示。

化学地层一栏,“实施细则”只要求展示迄今已公开发表的可用资料,无需求全,有多少展示多少,但受图幅限制,在表中未列,仅在地层表说明书中论述。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作程度,本次编表,只要求展示C、O稳定同位素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演化特征。考虑到当前测试技术条件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原则上新生界部分只展示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中生界以前的各断代展示碳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分别以红色曲线代表氧稳定同位素,黑色曲线代表碳稳定同位素。

4.事件地层

事件地层一栏,“实施细则”要求各断代展示那些对全局,大区域或对地质历史发展及划分地层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地质事件(如岩浆活动、火山喷发、造山运动、外星撞击、缺氧事件、海平面升降,大的冰川事件等),以及重要的生物事件(包括重要生物的出现、生物的集群灭绝和生物复苏与辐射等)。这些事件均以箭头指向年代地层单位的大致发生位置,并在箭头末端注明事件名称。对于造山运动、缺氧事件等具时限延续性的地质事件,其箭头自该事件的起始点向上指向其大致的终止期,并于箭头旁侧注明该事件性质及名称。

5.海平面升降

海平面升降一栏,以蓝色曲线展示各断代时期海平面的变化情况。“实施细则”要求各断代可在三大区选择最具代表性、反映该时期海平面变化特征的地区展示。鉴于各断代编表组选择的地区不同,引用现有资料所做曲线应用的方法也不尽一致(有生物分析法、层序分析法、沉积相分析法等),掌握的尺度各不相同,因此该栏没有使用统一的标尺,各断代间的曲线也不要求彼此绝对地衔接。当前的曲线只反映该断代所选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情况,不代表全国的该时期海平面变化。海水深浅变化一律向右变深,向左变浅,整个海水范围加浅蓝色底表示。

四、说明书总体结构

《中国地层表说明书》,是对《中国地层表》的一部系统、全面的诠释。为使《中国地层表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书写格式、结构尽量统一,文字简练,“实施细则”确定了《说明书》的总体结构,包括:前言;第一章前寒武系:第一节太古界,第二节古太古界,第三节中太古界,第四节新太古界,第五节古元古界,第六节中元古界,第七节新元古界;第二章,下古生界:第一节寒武系,第二节奥陶系,第三节志留系;第三章,上古生界:第一节泥盆系,第二节石炭系,第三节,二叠系;第四章中生界:第一节三叠系,第二节侏罗系,第三节白垩系;第五章,新生界:第一节古近系,第二节新近系,第三节第四系;主要参考文献。《说明书》的撰写内容,各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概述,各节为撰写主体,按表中各栏依次用精练文字说明相关问题,包括:所选用地质年龄的来源,依据;说明三大地区所列岩石地层柱的主要特征,区域上的展布与变化情况,各区该时期主导化石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及其特征(前寒武系部分未建生物带的,只说明该时期的主要生物组合特征);说明本节时期磁性地层特征(无资料展示的免述),说明发生磁性变化的具体层位、磁性倒转的特征、资料来源等;说明本节时期在何剖面、何部位发生过碳(或氧)稳定同位素的偏移,其变化特征,有何地质意义(无资料展示的免述);说明本节时期,曾发生过何种地质(或生物)事件,说明其性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说明本节时期所展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选自何地区,说明其海平面升降总的变化趋势、旋回性,反映这些变化的主要地质证据,说明该曲线运用何种方法做出等。

在本次编制《中国地层表》时,采用了“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近些年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以“阳朔阶”和“新铺阶”充实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上泥盆统上部的“待建阶”和中三叠统上部的“待建阶”。但这两个阶目前尚未完全达到建阶要求,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充实提高其成熟度。

《中国地层表》及《中国地层表说明书》凝聚了所有参与编表专家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体现了专家们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顾全大局的协调精神。鉴于主、客观因素,第一次编制这类表,难免有疏漏和缺憾,肯定会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期盼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充实,使之日臻完善,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地层委员会

目 录

第一章 前寒武系

概述

一、下前寒武系

二、中元古界

三、新元古界

第一节 始太古界(4000~3600Ma)

第二节 古太古界(3600~3200Ma)

第三节 中太古界(3200~2800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第四节 新太古界(2800~2500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第五节 古元古界(2500~1800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六节 中元古界

Ⅰ.长城系(1800~1600Ma)(固结系 Statherian)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Ⅱ.蓟县系(1600~1400Ma)(盖层系 Calymmian)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III.中元古界待建系(Pt23-4)(1400~1000Ma)(延展系 Ectasian,1400~1200Ma;

狭带系 Stenian,1200~1000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IV.中元古界小结

第七节 新元古界

Ⅰ.青白口系(1000~780 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II.南华系(780~635 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III.震旦系(635~542Ma)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二章 下古生界

第一节 寒武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四、寒武纪磁性地层

五、寒武纪化学地层

六、寒武纪事件地层

七、寒武纪海平面变化

第二节 奥陶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三节 志留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四、志留纪事件地层与化学地层

五、志留纪海平面升降变化

第三章 上古生界

概述

第一节 泥盆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二节 石炭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三节 二叠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四章 中生界

第一节 三叠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二节 侏罗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三节 白垩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第五章 新生界

概述

一、引言

二、新生界区域分布特征

三、新生代年代地层与国际对比

第一节 古近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四、古近纪化学地层、事件地层与海平面升降

第二节 新近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四、新近纪磁性地层

五、新近纪化学地层

六、新近纪事件地层

七、新近纪海平面变化

第三节 第四系

一、中国北方

二、中国南方

三、青藏高原

参考文献

版 本 信 息

责任编辑:祁向雷 田 野 郁秀荣 章森桂

字 数:936千字

版 次:2018年3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8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198.00元

书 号:ISBN 978-7-116-09920-31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