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东北出野外,带上ta!

   2020-07-09 地质信息交流平台770

图 书 简 介

本图及说明书可供地球科学领域科研、教学、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前 言

东北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古生代主体为乌拉尔–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东段,中—新生代为东亚活动大陆边缘。地史演化自始太古代至新生代,历史漫长;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变质作用类型多样,变质程度各异;经历了陆核形成、古亚洲洋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及现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叠加;为东北地区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

本区地质工作始于1865年,正规的地质工作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成矿带重要远景区内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

至1999年,除少数不可填地区外,基本实现了1∶20万区调覆盖;2000年以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安排下,开展了大量的1∶25万区调工作、在重要成矿远景区及整装勘查区安排了大量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为了系统总结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自1983—1989年,在原地质矿产部的统一部署下,先后完成并出版了各省(区)的《区域地质志》及其系列地质图件,比例尺为1∶50万至1∶100万。1996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地质矿产部共同立项,以各省(区)《区域地质志》为基础,吸收区域地质调查等各种有关新资料、新成果,利用GIS技术编制完成了各省区《1∶50万数字地质图》及空间数据库。2002—2004年,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利用国家科学技术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整合各省区1∶50万编图成果,编制了东北1∶150万地质图、地质矿产图(未出版),提高了对东北地区地质构造背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水平。“十一五”以来,为了及时跟踪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进展及成果,开展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辽吉黑东部成矿带的1∶50万地质图更新工作。地质大调查以来,本区大量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及成果,为了及时反映新成果及认识, 辽宁省完成了新一轮区域地质志的编制(2008—2013年)工作,编制了系列基础地质图件;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目前正着手新一轮地质志编制工作(2014—2018);东北大区,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统一组织协调下,对东北地区以往及近年获得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旨在集中反映东北地区地质调研的新进展,及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及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服务。

本次编图,以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系统科学和大陆动力学思想为指导,以地质构造演化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分析、研究东北地区基础地质资料基础上,重新厘定了东北地区构造–地层格架、侵入岩系列,开展东北地区1∶150万地质图的系统更新编制,并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编图工作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地层表(试用稿)》及地质年代表;图面突出表达了板块或微陆块间拼合带、重大构造带;突出加强了特殊岩性包括碱性岩类、晶洞花岗岩、镁铁–超镁铁质岩的表达。图例以时空结构表形式表达,增强了地质图的可读、易读性。

通过1∶1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东北)的编制,扩大了区域地质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为地质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国土资源管理规划、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勘查工作合理部署安排、重大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军事安全、国际合作等提供快捷有效的基础地质信息,为1∶250万全国地质图编制提供了基础。而且,这项工作填补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的空白,为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建设和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源,也是编制各类专业性、专题性图件的基础。

本次编图工作,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按照总项目下发的编图细则完成的。编图过程中,总项目负责人李仰春博士、王杨刚博士给予了全面的协调及指导;叶天竺研究员、严光生研究员、赵春荆研究员、于庆文研究员、其和日格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等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吉林大学葛文春教授、郑常青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尹志刚教授,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所于宏斌研究员热心参加了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地质图编制在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李志忠主任亲自指导下完成,具体编图工作由朱群总工程师部署,分三个区域进行编制,最终合并成全区图件。大兴安岭地区主要由杨雅军编制;黑龙江省东部、吉林省区域由付俊彧编制;辽宁省区域由李东涛、付俊彧、杨雅军编制;图面整饰和数据库建设由张广宇完成;全图最终由付俊彧定稿。

此外,李东涛、付俊彧清理对比了前寒武纪地层;郭胜哲研究员对前中生代地层进行了清理及对比,编制了地层时空结构表;张立君、王五力研究员对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清理及对比,张立君编制了地层时空结构表;赵雪娟清绘了各时代地层时空结构表。赵春荆、陈会军、那福超、孙巍、杨帆共同完成了侵入岩带区划分图及时空结构的编制;付俊彧、王五力分别编制完成前晚三叠世、晚三叠世以来构造单元图;吉林大学葛文春教授、郑常青教授分别参加了侵入岩、变质岩研究;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所于宏斌研究员参加了地质构造研究工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尹志刚教授参加了东北中生代火山岩研究工作。汪岩、那福超、杨帆、孙巍、刘英才参加了编图过程中野外关键地质问题的调研及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岩石薄片鉴定工作全部由钟辉教授级高工完成。出版阶段得到了“东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下“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两个二级项目负责人张立东、汪岩、陈井胜、钱程的大力支持。

本说明书的编著具体分工如下:前言、第一章绪论、第六章蛇绿混杂岩、第七章地质构造、第八章重要地质问题处理由付俊彧编写;第二章区域地层由杨雅军编写;第三章侵入岩特征由汪岩编写;第四章中生代火山岩由宋维民编写;第五章区域变质岩由秦涛编写;最终文稿由付俊彧统稿定稿。

本次综合研究和编图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领导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等地质调查研究院、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大学相关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为本项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条件。谨此一并表示深切谢意。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加之编者水平所限,文、图中错谬一定不少,敬请指教。

说 明 书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编图范围与指导思想

一、编图范围

二、编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资料收集与利用

一、地理底图

二、地质资料应用

第三节 编图方法与图面表达

一、编图要求与方法

二、图面表达

第四节 创新与新进展

一、本次编图特色

二、编图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层

第一节 地层区划

一、地层区划

二、区域地层序列时空结构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

一、前南华纪地层

二、南华纪—中三叠世地层

三、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四、新生代地层

第三章 侵入岩特征

第一节 各时代侵入岩空间分布

一、太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

二、元古宙侵入岩

三、早古生代侵入岩

四、晚古生代侵入岩

五、中生代侵入岩

六、新生代侵入岩

七、特殊岩类

第二节 侵入岩带划分及主要特征

一、侵入岩带划分

二、侵入岩带主要特征

第三节 侵入岩浆事件的厘定

第四节 侵入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

第四章 中生代火山岩

第一节 中生代火山岩带划分

一、大兴安岭火山岩带(Ⅰ)

二、辽西火山岩带(Ⅱ)

三、松辽–嘉荫火山岩带(Ⅲ)

四、吉黑东部火山岩带(Ⅳ)

五、辽东–吉南火山岩带(Ⅴ)

第二节 中生代火山旋回

一、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火山喷发旋回

二、辽西火山岩带火山喷发旋回

三、松辽–嘉荫火山岩带火山喷发旋回

四、吉黑东部火山岩带火山喷发旋回

五、辽东–吉南火山岩带火山喷发旋回

第三节 中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一、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二、辽西火山岩带

三、松辽–嘉荫火山岩带

四、吉黑东部火山岩带

五、辽东–吉南火山岩带

第四节 中生代火山岩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划分

第五章 区域变质岩

第一节 变质岩区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节 区域变质岩系

一、太古宙变质期及变质作用

二、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及变质作用

三、中新元古代变质岩系及变质作用

四、早古生代变质岩系及变质作用

五、晚古生代变质岩系及变质作用

六、中生代变质岩系及变质作用

第三节 变质作用及演化

一、区域变质岩

二、蓝片岩

第六章 蛇绿混杂岩

一、头道桥–新林蛇绿混杂岩带

二、嫩江–黑河蛇绿混杂岩带

三、蘑菇气–大石寨–突泉蛇绿混杂岩带

四、乌兹尼黑–牤牛海蛇绿混杂岩带

五、西拉木伦蛇绿混杂岩带

六、机房沟蛇绿混杂岩带

七、太平沟–依兰蛇绿混杂岩带

八、完达山蛇绿岩带

第七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二、各构造单元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断裂特征

一、华北陆块北缘断裂系统

二、东西向断裂系统

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系统

四、南北向断裂系统

五、北西向断裂系统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

第八章 重要地质问题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说明书中插图

表2-5 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层时空结构表

表2-6 东北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时空结构表

表2-7 东北南华纪—早三叠世地层时空结构表

表2-8 东北前南华纪地层时空结构表

版 本 信 息

责任编辑:肖莹莹 郑长胜 宋永存 孙联中

出版发行:地质出版社

版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480.00元

书  号:ISBN 978-7-116-11465-4

购 买 方 式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