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杨登全工作剪影

   2021-05-10 中国矿业报网369
核心提示:(一)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杨登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是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惟一获此殊荣者。 如此至高的荣誉,既是对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几十年从事自然资源工作的认可。而在杨登全看来,更是组织在肯定自己工作的同时,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继续发扬

(一)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杨登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是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惟一获此殊荣者。

如此至高的荣誉,既是对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几十年从事自然资源工作的认可。而在杨登全看来,更是组织在肯定自己工作的同时,鞭策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继续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

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杨登全专职承担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扶贫办工作,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

(二)

此时的成都,绿意盎然,阳光明媚。在位于百卉路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机关里,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现年已经57岁的杨登全像年轻人一样,忙着写各类材料、参加各种会议……由于继续负责省厅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他目前正在抓紧整理前段时间调研的资料,牵头拟订土地矿产要素保障支持政策措施等。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之所以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2016年8月起专职负责扶贫工作以来,他一直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平时,他把简单的行李背包放在办公室座椅旁,随时准备出发——不是奔波在秦巴山区,就是蹲点在乌蒙山地区,其他一些地方也少不了要深入下去。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谢安军这样赞许杨登全,“据我所知,在这几年的扶贫工作中,四川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登全副主任的足印”。杨登全坦言,自然资源系统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由于职能职责所在,起的是助推助力作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在省委、省政府一盘棋统筹下,在厅党组统一部署下,哪项工作都要落到实处,盯紧抓牢,限时完成,才能确保自然资源政策落实落地,保障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灾防治工程等项目按时保质建设完工。

在统筹全省系统扶贫工作时,为突出党建引领和凝聚力作用,根据帮扶队员分散在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和丹巴县的实际情况,杨登全向厅直属机关党委建言,队员战斗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厅直属机关党委及时批复帮扶队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开设指间课堂,与州局县局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参加学习培训和座谈会、利用电话谈心等方式,让帮扶队员把困难和心声向组织汇报,也把省厅、州局的关怀传递给队员。为确保重中之重的丹巴及半扇门镇四个村——省厅的帮扶县和联系村如期摘帽,厅先后派出共18名干部驻村帮扶队员。而杨登全则定期不定期赶过去,倾听心声,共商工作,着重发挥好纽带桥梁作用,让他们扎得下去、打出漂亮仗、赢得勇士归。

当笔者每次提出要采访杨登全时,他总是这样回答,“我没有什么可写的,工作几十年都是这样,只是在做我该做的事,尽我该尽的责,做好本职工作”;每次提起写他的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时,他又总是这样说,“整个系统上上下下,大家齐心协力,出色完成了任务,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全体自然资源系统”。杨登全说,先进代表背后的扶贫故事,是自然资源政策的精准助力和惠民红利,是厅党组坚强领导下的创新善为和接续奋斗,是所有合格自然资源人的担当付出和为民情怀。

2017年8月,杨登全在凉山州昭觉县莫尼乡嘎姑乃拖村调研。

(三)

一张张现场照片,记录了杨登全这些年工作的点点滴滴。打开手机,他如数家珍,这是古蔺,这是屏山、丹巴、凉山、嘉陵区……连结起来,就是杨登全的扶贫工作剪影。他不时和笔者聊起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乌蒙山扶贫联片集中开发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泸州市叙永县采访时,笔者向身边原来曾经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的张建文同志打听杨登全时,他掏出手机打开相册说,“就是他,这是他当时在叙永现场工作时的照片,杨主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全省系统上上下下,只要负责扶贫项目工程的,哪个不认识他啊,都是老熟人了,他熟悉县里的每一个项目,几乎每个点他都叫得上名字”。

在省厅扶贫办,笔者问,杨主任,您胸中是不是有一张全省几大项目的地图呢?他说,说不上,这些年,厅系统涉及的项目实在太多了,只是脑子里有个大概而已。但如果哪个县区的项目什么时候动工,什么时候可以验收,都不知道,手里捏着一本糊涂账怎么行呢?

如此精细的杨主任,谁敢和他马虎啊?张建文说,照片上的这个地方是水尾镇画稿溪村易地搬迁现场。在回县城的路上,杨主任又提出顺道去看看就在县城附近的叙永镇红岩村的双挂钩项目。在现场,他对一些问题的指出和处理不但准确而且及时,又不回避,一听就知道他是个工作经验丰富的懂行人,让项目实施单位和监管人员口服心服。

要不是杨主任,姐把哪打村的村民不可能这么快搬进新居实现脱贫!——这是一张手机照片讲述的关于杨登全在凉山州督促参与扶贫的故事。

姐把哪打村位于凉山州腹地——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平均海拔2620米,共有432户、1667人,全部为彝族。洒拉地坡的含义是水草丰盛的肥沃之地,而这里山高坡陡、土层瘠薄。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昭觉县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该村脱贫攻坚。用地指标从何而来?这不仅仅只是姐把哪打村的问题。杨登全回忆说,2016年,针对全省普遍存在缺少用地指标、很多扶贫项目没办法真正落地、放慢了脱贫攻坚进度的实际情况,他多次向厅领导和相关处室汇报,请求及时有效解决,通过包括他在内的很多自然资源一线扶贫干部的努力争取,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拿到文件,活学活用,让他们的工作推动加快了许多。政策要在全省执行,得花不少功夫和时间,在此基础上,他们在省厅这个层面,细化和制定了几十项措施政策,几乎每一项他都是具体的经办人和起草者。有了政策的支持,2017年底,姐把哪打村村民从高寒深山搬到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更好的安置点。踩在新家院子的水泥地上,村民吉巴约古感慨,以前觉得住好房子很难实现,现在房子宽敞明亮,电视、衣柜、碗柜一应俱全,生活真幸福。

2016年10月28日,一场特别的会议在省厅举行。“一些市(州)措施不够,抓落实能力有待加强。”会议一开始,厅领导犀利的言辞就让不少与会者感到心惊,警示约谈威慑的同时,部分市(州)局又分别收到了一封来自省厅的信件——“你市有4个项目进度滞后,为切实保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现将有关工作要求专门通知你,请你务必遵照执行……”杨登全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每个项目进度落到细处实处。

这一年,土地整治被纳入全省22个扶贫专项,当年任务当年完成是厅里立下的军令状,杨登全在现场奔忙督导调研中发现,受雨水多、建材紧缺、部分市(州)重视不够等多重影响,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年底前完成目标几乎成了不可能。于是,他和相关技术人员马不停蹄,踏勘项目,查看进度,紧盯施工质量,保质量、早完工、早移交、早验收,把土地整治扶贫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就在当年年底前,终于完成了目标。

几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扶贫这一伟大征程有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我感觉,你的工作是在跑步中完成的。”“咋不是呢?我就是属龙的,就得是龙马精神,就得奔跑,还有许多的事要做,工作一天,奔跑一程。”截至2019年12月,四川省贫困地区299个省级投资的农村土地整治扶贫专项项目提前一年全部完工,涉及甘孜、阿坝、凉山等12个市(州)52个贫困县1261个村,其中贫困村362个,直接受益的贫困地区群众超过153万人。除此之外,在帮扶队员和杨登全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州完成了增减挂钩项目653个、完成项目验收核查183个、取得节余指标2.5万亩、累计实现指标流转到账70亿元;协助完成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36个子项目县级自验,取得占补平衡指标约2.2万亩。“脱贫攻坚这么宏大的工程,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和付出啊,岂止我杨登全?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时代给了我光荣,组织给了我平台。”

另一张手机里的照片记录着杨登全与丹巴县半扇门镇腊月村一位藏家兄弟的故事——照片上,一位藏家兄弟亲切地拉着他的手,正说着话。半扇门镇腊月山三村,是丹巴全县最为偏僻的村之一,位于离天很近的云朵之下,因为不通公路,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进村子一打听,都知道在公路未修通之前,竟然还有90多岁的老年人就连丹巴县城都没去过,就更别说成都、北京了。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确定定点帮扶这个村之后,把打通山里山外的通道作为首要任务,使通村公路正式立项开工。修通道路后,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经常通宵不睡觉,他说他要一直守着公路,一直守着公路带来的幸福生活到永远。

这次笔者去腊月山三村采访时,恰好遇上这位藏家兄弟。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捐建的村生猪养殖场,他打开了自己的手机相册,对着照片,和笔者讲起了一段杨登全和他的故事:这个村共有43户、182人,去年因年迈自然死亡走了3人,现有179人。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这几年翻箱倒柜、倾囊相助,花了不少的资金,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还修筑了村办公室和村民活动场所。“公路修通那天,杨主任和驻村的小邓书记再次来到我家里,给我指导产业发展,而且一再叮嘱我,兄弟,一定要立业成家过好日子。”

“我的家就在那里。”这位兄弟边聊边用手指向他的家,就在离村猪场不远的地方。一路走去,笔者看见了他的一头牛,一群大大小小的鸡,还有几只鹅。门前的地上,还有一片花椒。驻村工作队员小邓说,每年可摘好几十斤干花椒呢,50元/斤。笔者悄悄估算了一下,单这项也要收入几千元呢。典型的藏家民房,即使最底一层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很难相信这是一个人的家,牛在山坡上,猪圈里还有两头不大不小的猪,过年那阵宰杀还是出售,都可以。

迎笔者进屋的,并不是这位藏家兄弟,而是抬头可见的一排腊肉,数了一下,足有19块,最有名的丹巴藏香猪肉,这老兄天天都能享受呢。他让我们坐,就在一起聊了几句。“刚才您看到的,沟对面那些经幡的一块,那是我阿娘,去年93岁,过去了。”

这位大山上的康巴汉子告诉笔者,杨主任那次还特别对他说,产业起来了,有钱了,如同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娶亲生娃水到渠成。半扇门镇腊月山三村的这位康巴汉子兄弟已经在杨主任的引导下,产业发展有后劲,日常生活也还不错,住居舒适,不缺钱花。走回猪场的路上,这位兄弟说,“现在疫情已经差不多过了,我可能还是要出去打工,村子里那些出去打工的有的都找到了婆娘。”笔者借用当地的几句民谣回敬他,丹巴的风,道孚的葱,要找婆娘到鱼通。他笑得比这会儿天上的云还要灿烂,笑声传出很远,山谷里有了回声。

2018年9月,杨登全在凉山州昭觉县尼地乡洼洛村调研。

杨登全做贫困户工作的功夫由此可见一斑,很能深入人心,让贫困户发自内心地感激,难怪才不到30岁就被选拔为宝兴县副县长,年轻有为,少年得志。杨主任说,人一辈子,成长为什么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辈子做了什么。

一张杨主任和一群身着藏家盛装孩子的照片吸引了笔者,它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这次丹巴还未成行之前,笔者却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这样的一幕——半扇门的背后,一位懵懂少年在向外不断张望,焦灼的眼神里,有着太多的渴望。

采访时,在阿娘沟四村,说话间我们走进村委会附近的一户藏家,顺便了解一下村民的就业收入等情况。驻村第一书记小王说,劳动力有出去挖虫草的,也有出去打工的,务工也是村民的另一条收入渠道。这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公迎了上来,接上了话茬,虫草并不多,不过也能挖到,他阿伯也出去挖了。阿公后面紧紧跟随的孩子,猴跳似的,站在笔者面前。他说了什么,没听清,但他很友善,脸上的笑就像天空的云朵一样纯净,不含丝毫杂质,憨态可掬。

尽管他并不知道笔者是谁,但又很急切地想用手抓住,也许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笔者的善良或是别的,比如瞬间目光的温暖。屋里的人正在吃午餐,他索性拉着笔者过去,又迅速捡起一只馒头递给笔者。笔者看见了馒头上的脏手印,故意装着没看见没接。他并不生气,接下来继续紧跟着,笔者在哪他就在哪,阳光里牵着手,跟着走出很远。临走时,笔者打算把自己写的书送两本给他,可出门时却忘带了。直到上车了,他还是跟着笔者,贴得紧紧的。这时,他说出了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叔叔,我们照一张相片,咔嚓、咔嚓……”晚上,笔者在微信圈里发了照片。丹巴县委副书记刘记在微信里回了一句,作家兄,他是想您带他下山呢。

阻断代际贫穷,根本在教育。从小就在穷窝子里摸爬滚打的杨登全,更知道丹巴县半扇门镇这些偏僻地方的孩子渴望下山,渴望到关外的世界。在杨登全的协调下,在厅下派挂职扶贫的丹巴县委副书记刘记的组织下,包括阿娘沟村的这位孩子在内的这群藏家子弟于2018年走到了成都,行走过太古里,也去参观了四川大学等。从此,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对太古里的向往,更有了对辽阔悠远的山外世界的张望和追求。

杨登全手机相册中的无数照片,最揪心的一张,无疑是杨登全和他父亲的合影,翻看这张照片,老杨泪眼又模糊了——忠孝两难全,工作与家事相遇毅然选择攻坚唯大,父亲的病与故是他今生的遗憾。他告诉笔者,扶贫办人员一兵一卒,另一工作人员五年轮换3人,很多工作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往年每逢父母生日或病痛,杨登全都会看望和守护,从事扶贫后,就真难做到忠孝两全了。2018年5月,85岁的父亲患膀胱癌住院,家人在父亲手术时才告诉他,他请假赶到雅安市医院时,父亲已经进了手术室,守护一天一夜,待父亲苏醒后又即刻返岗;这一年,86岁的母亲也患病几次住院,他也只守护过一次。

2019年11月父亲病危,他只告假回家守护过短短的三天,可工作之需又不得不返岗。父亲于这年12月15日逝世,可他没能看到父亲最后一面,再返回家时,父亲已经入殓了。严父之恩,无以为报,他只好写下“读私塾承仁义拖家带口顶天立地,为人师传手艺风云人生回报以歌”的挽联,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哀思。

(四)

一桩桩,一件件,扶贫的事无巨细,累积起来足够堆成一座大山了,杨登全既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讲,更无心宣传自己,可他却一直在坚持,不断地努力,做了许多。他说,不管曾经自己为扶贫做过什么,成绩属于过去,还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在他们的办公室,笔者拉着正在忙碌的他小坐了一会儿,聊起了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这一块工作。他说,从事专职扶贫工作5年多,最遗憾的是还没能跑遍全省的每一个点,但最艰难的地方一定去过,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我们牵头实施的避险搬迁、双挂钩、易地扶贫这些项目,我就是要看到老百姓搬进去了,心里才踏实,在工作时立足求解,总要拿到答案才睡得着。”

看到许多地方旧貌换新颜、脱贫验收摘帽了,即使有点累,也不觉得,我们老百姓的干部,其实就是邮差,不管长跑还是短跑,都得任劳任怨。每次走到一个地方去,如果有老百姓认得你,说不定会在菜园子里摘一把菜煮给你吃,还拧瓶酒陪你喝一两小杯,顺便聊聊产业发展,说说挣钱门路,这样的扶贫干部,才是老百姓真正想要的。

杨登全特别强调自己的工作在老百姓那里的感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杨登全就这样走着走着,慢慢走进了别人的心里。当干部,一辈子要是能做到春风化雨就很不错了。他在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中这样写道:自觉坚持做一头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我们这一代人,在组织多年的培养下,已经养成了一种自觉和自律,都是自带责任感的,只要有精力就尽力奉献,不说大话,不负时代,不负年华。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头条
  • zgkybcom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