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生命地图”助力深海资源勘探

   2020-07-15 矿山机械杂志社210

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首个航次——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IODP349航次圆满完成。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李春峰教授日前透露,历经近1年探索,该航次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关键进展,项目组根据钻探带回的研究资料,精确绘就南海“生命地图”。据悉,这一成果对进一步探究大陆破裂、海洋形成机理等地球科学,以及深海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盆地也有生命?据专家介绍,随着地壳运动,海底海盆可以不断生长——一般而言,当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会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和地幔,这如同一种“出生”。接着,继续上升的岩浆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盆不断更新和扩张,直至停止,这类似于“死亡”,而其中相隔的时间就如同该区域海底地面的“寿命”,生长速率也会随时间变化。

“通过勘探,我们首次获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记录,这些是确定南海年龄的直接证据。”李春峰介绍,最新研究结果给出了精确定标:南海东部次海盆“出生”于3300万年前,“死亡”于1500万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于2360万年前,“死亡”于1600万年前。

在数十亿年地球演变的漫长维度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得到这份精确到百万年的“生命地图”的呢?李春峰介绍,此次参与勘探研究的科学家涵盖了海洋地质、微体古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主要使用3种测算方法,将结果叠加比对,为南海海盆精确定年。

首先从海盆的“肚子”开始。大洋勘探此前分别在南海的5个站位打下了5根“金钉”,从中获取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岩芯。还完成了2个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钻探深度共4317米,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岩取芯近80米,最大井深1008米。古生物学家们从中取样,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岩芯中留下的微体古生物种类、数量等,以此解读岩石的成形年代和环境。第二种方法是靠地磁。在地球历史上,磁极曾经发生多次变化,可以在海底被大洋地壳记录下来,地学界称其为“磁异常”,这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地磁环境改变也直观反映在岩石内部。此次,研究人员首次在南海利用“近海底高分辨率深拖磁异常”研究方法,结合此次的大洋钻探资料找到了海底岩石中丰富的新生代构造演化信息。第三种方法则是对海盆深处大洋玄武岩岩芯进行氩40-氩39同位素定年分析。三者结合,最终为南海海盆年龄定标,并研究了南海扩张速率。据悉,同时使用3种先进科学方法测算定年这在南海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在世界其它海洋研究中也不多见。

专家指出,掌握南海“生命地图”意义重大,一方面探索地球演变规律,是最基础的科学问题,要搞明白需要积累大量数据;另一方面,由其衍生出来的应用研究也有助于深海资源勘探。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