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2020-07-14 410

中原油田勘探开发40多年,动用石油地质储量5.64亿吨,多数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按传统油气开发观念,许多低渗透油气藏储量难以动用。提高采收率,延长老油田生命周期,对中原油田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3月8日,中原油田自主研发的“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技术通过集团公司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化学驱技术有局限性


油田注水开发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濮城、孤岛、双河等整装油田的综合含水率高达95%,采出程度达30%以上,多数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


“利用化学驱油剂驱油是石油开采行业应用广泛的三采技术之一。”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李中超说。2000年,中原油田科研人员开展了为期10年的聚合物驱油剂研制攻关。他们在卫城油田进行先导试验,增油2043吨,提高采收率1.6个百分点。


“化学驱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有局限性。受地层温度、矿化度等影响,这种使用聚合物驱油剂的三采技术屡屡搁浅。”李中超说。


多年来,中原石油加快三采步伐,发现许多低渗透油气藏储量如果采用气驱方式采油,这些储量可能成为优质储量。于是,中原油田根据东濮凹陷油藏高温、高压、高矿化度、低渗等特点,找到了二氧化碳、天然气、氮气等真正适合中原油田低渗透油气藏的三采气驱注入剂。


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获突破


2015年3月,中原油田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项目组成立。项目组决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形成一套中原油田气驱方式适应性评价方法和提高油藏采收率潜力区块筛选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原油田气驱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李中超与科研人员把对不同类型油藏混相状态研究作为基础,先后开展不同驱替介质对比实验,明确不同类型油藏气驱方式适应性,结合气驱矿场先导试验评价及模糊评判方法研究,建立多相态复杂油藏气驱筛选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研究模式。


他们在气驱开发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上,分析了气驱效果影响因素,筛选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形成了气驱效果评价体系;建立了气驱适应性评价指标和气驱产量预测模型,形成了不同类型油藏气驱筛选评价体系;明确了不同经济条件下中原油田气驱提高采收率潜力和规模化推广应用前景,提出了提高气驱经济动用规模的对策。


1000多个日夜过去了,李中超与科研人员取得了突破,揭示了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快速穿透水膜与原油接触机理,明确了低渗油藏注水后转注二氧化碳注气能力变化影响因素,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气驱筛选评价体系。


增加可采储量1080万吨


“随着油田储量品位的不断降低,深层、低渗透油藏占比越来越高,我们的注水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气驱成本低、效益好,前景广阔。”李中超说。


李中超与科研人员用3年时间完成“中原油田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项目,取得技术创新与突破的同时,还获得一种降低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的调节剂及其应用方法、一种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注入量的优化方法、一种天然岩芯水驱后微观剩余油测定方法等9项国家专利。


中原油田在不同类型油藏开展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矿场应用,其中二氧化碳驱在12个单元实施注气井组33个,覆盖地质储量2227万吨,累计增油10.12万吨;天然气驱在文88块实施注气井组5个,覆盖地质储量107万吨,累计增油4.45万吨。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将指导中原油田“十三五”甚至“十四五”气驱规划部署和油田气驱现场实践,明确了气驱提高采收率潜力,二氧化碳驱适宜储量4.9亿吨,天然气驱适宜储量3580万吨。油价70美元/桶气驱可动用储量1.2亿吨,增加经济可采储量1080万吨。项目期间气驱现场实施区块覆盖地质储量460万吨,预计提高采收率8.3%。


不仅如此,项目形成的不同类型油藏气驱筛选评价体系,能应用于不同油藏气驱区块筛选和弹性油价下的潜力评价,对指导中国石化25亿吨气驱适宜储量提高采收率规划部署和现场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月8日,“中原油田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与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项目通过集团公司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