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环保分享: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方案

   2020-07-13 清道夫环保网280
  2月28日环保分享: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方案

  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环境问题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中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运用法律的、技术的措施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共赢。

清道夫环保网

  一、新时期农村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由乡村土地、水文、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建筑物、水利设施、种植物、农田、山林、自留旱田、排水设施、电力、通信设施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势必引起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生态危机。
  第一,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引起生态危机。我国山区、农牧区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正经受着水土流失、水危机、生物链失衡的困扰,加之大气污染、土壤酸化、耕地减少等因素,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整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森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退化。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森林看做是生产木材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认识,滥伐、破坏森林的消耗量大于森林面积的增长量。再加之毁林种粮、森林火灾、造林成活率低等原因,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全国森林资源每年锐减约1亿立方米。由于森林在生物圈的能量交换、水循环、氧与二氧化碳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森林遭受破坏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大量开发矿产资源,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开发矿产资源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乱采、滥伐等掠夺式生产方式,再加上采选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等原因,造成矿产资源大量浪费,同时,对植被的破坏以及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除采矿空洞和矿业“三废”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外,矿业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和迅速扩大,也成为农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将面临矿物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
  2.农村生活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第一,农村电动车废旧电瓶回收难,已成为未来污染的新推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电动车、日光灯大量出现,含有害物质的废电池以及废旧日光灯管日益增加且回收难。这些生活垃圾不可降解,给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污染带来隐患。
  第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对农民健康影响严重。全国有近2.5亿-),男,河南杞县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法律法规教研室副教授。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引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全国每年废水排放量约为340至370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我国地下水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中国农科院的监测结果,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超标率达50%.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剧,人居环境恶化。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等,由于农村垃圾中非有机成分和有毒物质增多,已不在适合制作农家肥。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越90多亿吨,这些生活垃圾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环境。
  3.农业生产环境严重恶化。
  第一,土壤污染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200万公顷,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330万公顷,大气污染面积530万公顷。土地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仅以土壤中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第二,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据统计,全国高、中、低产田比例已由过去的大致3:3:3变为2:5:3,在全国14亿亩耕地中,早涝保收的耕地面积仅占20%.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肥力衰竭。长期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中氮、磷、钾不平衡,大约有59%的耕地缺磷,25%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氮素的缺乏各地不一。
  二是耕地被污染。工业大量排放“三废”和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对耕地造成一定的危害,已使15000多万亩耕地受到重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污染农田铜含量超过本底值2倍。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亿亩,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0亿吨,流失的土壤带走了大量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元素。黄河、长江流域一带每年流失的氮、磷、钾达4400万吨,超过我国化肥一112年的施用量。
  第三,大气污染居高不下,空气质量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的煤质尤其是南方地区的煤质含硫成分过高,所以我国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都来自于燃煤,我国农村生活、生产目前大都离不开煤碳。因此,燃煤是形成我国农村大气煤烟型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增大,因此我国农村也出现了大范围的酸雨;农用车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农村环境问题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中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运用法律的、技术的措施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更新观念,树立生态环境观。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探究农村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真正达到通过环保宣传使农民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生产经营、生活习惯、身体健康、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科技宣传活动,上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和污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鼓励和提倡农民群众采取文明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逐步养成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滥伐、滥牧、滥垦、滥采、滥用水资源的现象,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拒绝污染产业向农村的渗透,让废物利用等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树立生态环境观。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用经济手段实现农业生态化。通过增加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多方融资,建立税收、价格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友好行为给予经济补偿。如,对采取清洁生产企业、废物再生资源企业实行减免税收制度;对采取施用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保育农田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采取高价回收农膜、电子废弃物等难降解废弃物等措施;引导农民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畜禽圈舍、建沼气池等措施,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节约资源,收集利用农村生活生产废弃物,用经济手段实现农业生态化。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文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不仅可以减缓能源紧张局面,减轻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压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农民的用电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词中指出: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巨大的贡献。
  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减量化的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的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这样,循环经济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农业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动力源。发挥农业生态功能的作用,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既需要种植资源创新,又需要辅助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的创新,还要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调整,需要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没有农业技术在上述三方面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种植资源创新成果的推广、扩散,需要有相应的辅助性农业生产资料创新成果配套使用;种植资源和辅助性农业生产资料创新成果,要在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和扩散,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应,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双赢。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是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实现农业和环境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酵母、活化剂和动力源。
  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监管体系。
  第一,加强生态法制预防机制建设,加大对环保责任事故的惩处力度。要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防治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对农村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依法严格审批有关手续,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综合治理。
  第二,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设置。一方面,在省、市、县(区)、乡(镇)、村等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污染防治的信息交流与管理的自动化。
  第三,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要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村环境报告制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山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我们要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意识。因此,我们要创新农村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理念,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生产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多环保方案请关注清道夫环保网。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