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娃娃鱼”不再是“单一物种”!至少有“五兄弟”

   2020-01-29 中国地质调查局4390
核心提示:曾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娃娃鱼(学名中国大鲵),近些年已大量养殖成功,并允许食用。然而这个成功的保护案例可能要被改写了。国际
 

曾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娃娃鱼(学名中国大鲵),近些年已大量养殖成功,并允许食用。然而这个“成功”的保护案例可能要被改写了。

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北京时间5月22日零时在线发表论文,最新完成的基于基因组水平数据揭示,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推测有可能为8个)组成。

这一成果打破了此前学界一直以来认为的“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的结论,对今后我国大鲵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导和依据。科学家们因此呼吁,中国大鲵保护亟需进一步评估和改进。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科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车静研究员,张亚平院士及中科院高级访问学者、加拿大动物学家罗伯特 . 墨菲教授领衔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中国大鲵是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达到2米。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及美洲大鲵,共同组成了两栖类中的隐鳃鲵科。

该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因而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

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目前中国实施的保护也是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并未对不同地方的种群加以区别对待。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迅速减少,目前难觅野生种群。中国大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在我国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大鲵有可能高达8个物种

张亚平院士说,中国大鲵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的18个省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大鲵的保护。现在全国有48个涉及保护中国大鲵的自然保护区,其中主要针对中国大鲵的保护区就有33个(国家级3个)。目前中国大鲵的养殖技术也已非常成功。

为了增加野生种群,政府组织了频繁的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放流数量已超过10多万尾。同时,人工养殖市场繁荣发展,大量野外种群被非法捕捞并被买卖进入养殖市场。

2008年,车静、张亚平和罗伯特 . 墨菲带领的团队开始了对中国大鲵的研究。10年来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品(多为皮肤脱落和口腔刮取组织样品),进而对其种群遗传结构做了深入分析。

研究人员首次使用了简化基因组的方法对中国大鲵的野生种群开展了群体遗传学分析。

结合线粒体基因等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而是至少有5个物种,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安徽种。

另外,在养殖场种群中还意外发现了两个独特的支系,加上之前记录分布的青藏高原种群,研究人员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高达8个物种。但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考察研究确定。

保护策略和措施亟待改进

囿于技术和分类知识,中国大鲵长期被认作一个物种,且没有区分不同地理种群。车静认为,基于此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它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

在对养殖场随机取样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全国养殖场有78.82%的个体是“陕西种”,而在陕西、贵州和广西野外捕捉的12个野生个体,其母系来源均为“陕西种”。

此外,在贵州省随机取样的100份养殖个体虽然有不同的母系来源,但是核基因水平已经混杂为一个物种。

“现在亟需对现有中国大鲵的保护策略和措施进行评估和改进。”

车静建议全面开展中国大鲵遗传资源的调研和分析,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发现的不同物种进行种群大小、遗传多样性、分布地等系统的调查研究,正确认识每一个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员团队

还应调整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优先保护小种群物种。禁止未经遗传核查的无序放流,以免由于杂交基因混合,进而导致中国大鲵的生物多样性丢失。

张亚平院士说,未经遗传核查的放归会加快中国大鲵某些物种的灭绝,相关管理者应对此有认识。

用1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