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中央变电所自动防灭火装置:结构、原理与安全价值
煤矿井下中央变电所作为矿井动力供应的核心枢纽,内部密集排布着高压配电装置、动力变压器、低压馈电开关等关键设备,承担着全矿井的电力分配重任。然而,井下潮湿多尘的特殊环境、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行的工况,使得线路老化、绝缘破损、接触电阻过大等问题极易引发电气火灾。据统计,电气火灾占煤矿火灾事故的40%以上,且井下空间封闭狭窄、热量烟雾易积聚,传统人工灭火方式响应延迟、风险高,一旦火情失控不仅会造成超千万元的设备损失,更可能引发瓦斯爆炸、供电中断等次生灾害,威胁矿井安全与人员生命。为此,安装由多部件协同运作的自动防灭火装置,成为落实煤矿安全规程、构建智能防控体系的核心举措。
一、装置核心构成及技术特性
自动防灭火装置以“监测-控制-执行-报警”为核心逻辑,由矿用本安型控制箱、矿用区域喷粉抑爆器、矿用火焰探测器、矿用温度控制器、矿用烟雾探测器及矿用声光报警器六大核心部件组成,各组件均具备矿用本质安全或隔爆性能,适配井下特殊环境要求。
(一)矿用本安型控制箱
作为装置的“中枢大脑”,矿用本安型控制箱采用防爆设计,防爆标志通常为“Exia I Ma”,可在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环境中安全运行。其核心功能包括信号接收与处理、逻辑判断、指令发送及状态监控,能同时接入温度、烟雾、火焰等多类传感器信号,通过内置算法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效降低高粉尘环境下的误报率(通常可控制在0.1%以下)。此外,控制箱具备定时自检、故障诊断与指示功能,可实时监测各组件运行状态,当出现传感器断线、抑爆器故障等问题时即时提示,同时支持自动与手动模式切换,便于井下人员就地干预。
(二)矿用区域喷粉抑爆器
该部件是灭火执行的核心单元,采用超细干粉作为灭火介质,通过管网全淹没或开放空间局部喷洒的方式作用于火情区域。其突出特性是响应速度极快,喷撒滞后时间≤15ms,喷洒完成时间≤150ms,能在火焰蔓延初期形成高浓度粉剂云雾,通过吸收火焰能量、终止燃烧链式反应实现灭火抑爆,且雾面持续时间≥5000ms,可有效防止复燃。抑爆器通常按保护区域分区布置,单台控制器可同时触发4个抑爆器,确保对变压器、电缆沟等重点部位的全面覆盖。
(三)矿用火焰探测器
作为火情早期识别的“前哨”,矿用火焰探测器采用本质安全型设计,响应时间≤5ms,可探测5m远处1烛光强度的火焰,能精准捕捉电气故障引发的微弱火花或初期火焰。其安装需避开设备散热口等干扰源,通常在变电所顶部及设备密集区多点布置,通过监测火焰特有的光谱信号实现快速报警,为灭火行动争取关键时间。
(四)矿用温度控制器
该部件负责实时监测环境及设备温度变化,可精准捕捉电缆过热、变压器异常升温等火灾隐患。其测量范围适配井下工况,输出4~20mA标准信号至控制箱,当监测温度超过预设阈值(如电缆温度达到80℃)时,立即触发预警。部分温度控制器采用分布式布置,可对电缆沟、设备接线端子等重点发热部位进行连续测温与定位。
(五)矿用烟雾探测器
针对井下电气火灾产生的大量有毒烟雾,矿用烟雾探测器能通过光学或离子感应原理实现精准监测,尤其对电缆燃烧产生的焦糊烟雾灵敏度极高。其采用防尘设计,可有效抵御井下高粉尘环境的干扰,当烟雾浓度达到报警阈值时,快速将信号传输至控制箱,与温度、火焰信号形成多重验证,提升火情判断的可靠性。
(六)矿用声光报警器
作为现场警示装置,矿用声光报警器具备强穿透力的声光信号输出功能,在井下嘈杂环境中,报警声强可达85dB以上,同时伴随高频闪烁灯光,能即时提醒现场人员火情位置,引导快速疏散。其触发信号直接由控制箱同步输出,确保报警与灭火动作的协同性。
二、系统工作流程与防控优势
(一)全流程自动响应机制
装置的运行遵循“预警-确认-灭火-报警”的闭环逻辑:首先,矿用温度控制器实时监测设备及环境温度,矿用烟雾探测器捕捉异常烟雾,矿用火焰探测器识别初期火焰,三类传感器将监测数据持续传输至矿用本安型控制箱;控制箱通过多信号融合算法进行逻辑判断,排除单一传感器误报干扰,确认火情后立即启动双重响应——一方面向矿用声光报警器发送指令,触发现场警示;另一方面向矿用区域喷粉抑爆器下达动作指令,快速喷射超细干粉扑灭火源。整个过程从火情探测到灭火完成仅需数百毫秒,远快于人工响应速度。
在特殊情况下,如控制箱检测到传感器故障,系统会自动切换至故障报警模式,同时保留手动控制功能,可通过现场操作面板启动抑爆器,形成双重保障。
(二)核心防控优势
1. 早期介入,遏制隐患:通过温度、烟雾、火焰多维度监测,实现“隐患预警-初期灭火”的全链条防控,能在火灾初起阶段(火势≤0.5m²)将其扑灭,避免火势扩大引发次生灾害。
2. 无人值守,安全高效: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既解决了井下变电所位置偏远、人员巡检滞后的问题,又避免了灭火人员直面高温、毒气与触电风险。
3. 精准定位,靶向灭火:通过分区布置的探测器与抑爆器,可精准定位火情位置,实现局部区域定向喷粉,在保障灭火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未受损设备的影响。
4. 合规适配,稳定可靠:所有组件均通过煤安性能测试,符合《煤矿防灭火细则》及AQ系列标准要求,能适应井下潮湿、多尘、有爆炸风险的恶劣环境,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10000小时。
三、安装与维护的关键要求
(一)科学规划安装布局
装置安装需结合变电所设备分布特点,遵循“全面覆盖、重点强化”原则:矿用火焰探测器应在变压器、高压开关柜等关键设备上方1.5~2m处布置,间距不超过8m;温度控制器需紧贴电缆束及设备发热点安装,电缆沟内沿管线敷设感温线缆;喷粉抑爆器喷头应朝向设备密集区,确保粉剂覆盖无盲区;声光报警器安装在人员通道及操作岗位附近,保证警示可达性。
(二)常态化维护保障
日常维护需建立“日巡检、月校准、年检测”制度:每日检查控制箱运行指示灯、传感器防尘罩清洁度及抑爆器压力状态;每月通过标准信号源校准传感器灵敏度,测试声光报警器响度与亮度;每年开展全系统联动试验,模拟火情触发装置响应,检查各组件协同性,同时更换过期的灭火粉剂与备用电源。
四、安全价值与应用意义
在智能化矿山建设背景下,煤矿井下中央变电所自动防灭火装置的应用具有多重核心价值:从安全层面,其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灭火的被动模式,将火灾防控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毫秒级”,有效降低了电气火灾引发瓦斯爆炸、供电中断等重大事故的风险;从经济层面,可避免设备损毁、生产停滞造成的巨额损失,某矿实践表明,装置投入后成功遏制电缆短路火灾,直接减少损失800万元;从合规层面,完全满足《煤矿防灭火细则》对井下关键场所自动灭火设施的强制要求,为矿井安全验收提供核心支撑。
随着传感技术与联动控制技术的升级,自动防灭火装置正逐步实现与地面监控平台的联网对接,通过光纤环网将井下火情数据、设备状态实时传输至调度中心,实现“远程监测-智能预判-异地控制”的全流程管控,为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筑牢消防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