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矿业绿色发展新答卷

   2023-04-27 9950
核心提示: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加剧和环保意识增强,“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议题。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有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排放量累计110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其中,工业排放量42亿吨,占全国排放量的38.18%,仅次于电力行业排放51亿吨,占比46.3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加剧和环保意识增强,“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形势的重要议题。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有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碳排放量累计110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8.87%。其中,工业排放量42亿吨,占全国排放量的38.18%,仅次于电力行业排放51亿吨,占比46.3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0年9月,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做了一系列规划部署,这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10月,国务院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这将对我国能源和相关矿产供需格局及以矿业为主的传统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煤炭行业努力构建多产业结构新格局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而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能源格局,尤其对煤炭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这也意味着将逐步削减煤炭消耗量。

  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路径取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系。有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从中期来看,我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煤炭还将是兜底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从长期来看,煤炭在我国资源结构中还将有一席之地,煤炭工业仍然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也倒逼煤炭产业需要在经济竞争力、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2016年起,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煤炭在内的多个行业等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在去产能的大形势下,煤炭行业也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2017年12月19日《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发布后,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成果迭出,煤炭产业业态及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也正发生巨大的转变。

  近年来,国内煤炭企业公布的兼并重组事件达数百起。在由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构成的能源行业中,近四年来发生的兼并重组事件达600多次,而煤炭行业占据了1/4,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标的资产价值上,煤炭行业仅次于电力行业,成为了能源行业中兼并重组的绝对主力。同时,进行多产业布局,构建多链条协同发展,已成为煤企普遍的选择。煤炭企业纷纷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现代化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如由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重组而成的国家能源集团,已拥有煤炭、火电、新能源、水电、运输、化工、科技环保、金融等8个产业板块。中煤集团布局煤炭全产业链,立志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商和能源综合服务商。陕煤集团通过投资新建、收购兼并、资产划转、内部重组等多种途径,形成了“煤炭开采、煤化工”两大主业和“燃煤发电、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铁路投资、科技、金融、现代服务”等相关多元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兖矿集团以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金融投资为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唯一一家拥有境内外四地上市平台的煤炭企业。目前,国内多数头部煤炭企业已形成多产业结构、多区域分布和多产业链条融合的新格局。

  随着“双碳”目标确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我国“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再次重申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理念,并强调了煤炭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兜底作用,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也强调要将能源保障目标放在首位,明确了保障安全是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减少煤炭产业碳足迹。加强煤炭智能绿色开采,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和洗选。到2025年,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原煤入选率达到80%。开展煤制油、煤制气、先进煤化工等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推进煤化工先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方向、途径和范围,开展现代煤化工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未来,只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深刻认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才是煤炭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正途”。

      有色金属行业努力实现降碳与保障供应并行

  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进入了规模扩张最快、经济效益最好、技术进步最明显、综合实力增强最显著的阶段。到2021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6454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近10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达6.3%。其中铜、铝、铅、锌冶炼产品产量分别占到全球比重的42%、56%、41%和45%,遥居世界第一。

  同时,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快速发展,人口和福利水平的增长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有色金属原材料。相关机构预测,到2040年世界人口数量将达到92亿,全球铜需求将达到4600万吨,比2022年增长84%,铝需求约增长30%,达到8000万吨。在新能源电池带动下,镍钴锂消费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局预测,2030年电池矿产供应链需要扩大10倍。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碳排放“大户”,成为减碳的重点行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测算,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7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业二氧化碳排放量5.88亿吨,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88.2%;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0.2%;有色金属采选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总排放量的1.6%,仅占全国总排放量0.08%。

  为有效降低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2022年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给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明确的重大行动和重点任务:要求控制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再生原料占比。11月,《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提出要优化冶炼产能规模,防范重点品种冶炼产能无序扩张,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鼓励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要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强化节能降碳技术,推广绿色低碳技术。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消纳可再生能源,力争2025年、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别达到25%、30%以上。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到2025年,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构建绿色清洁生产体系,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研究将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品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全球化石能源逐步向清洁能源转化的过程,而政策的走向势必带动市场异动。

  近两年,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脱碳”进程加快,加速了有色金属中新能源矿产供需矛盾,也推动相关矿产品市场的快速结构调整。根据标普数据显示,2021年,主要新能源矿产(锂、钴、镍)项目并购数为321宗,同比增长154.76%。其中,全球锂矿并购项目数量为168宗,同比增长290.7%;全球钴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5宗,同比增加87.5%;全球镍矿项目并购数量为138宗,同比增加84%。

  相关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总量还会不断上升,铜铝铅锌等大宗金属需求虽然临近峰值,但总量依旧十分庞大。而新能源矿产锂、钴、镍、稀土等需求将快速增加,预计到2030年还将大幅增长。国内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

  所以,在高度关注并加速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并努力保障有色金属供应链安全,高度重视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树立“底线思维”,明确重要矿产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努力夯实国内大循环资源基础、保障初级产品供给。

  钢铁行业运行和结构调整渐呈良好态势

  钢铁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高度重视钢铁产业发展。然而,工业碳排放量与钢铁产量具有较大的相关关系。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钢铁减碳主要有3个路径,即深化钢铁产业结构,压减粗钢产量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升级。

  2022年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3亿吨,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

  2022年,国家重点围绕粗钢产能产量“双控”及加快国内铁矿项目开发、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方面,多措并举,钢铁行业运行和结构调整呈现良好态势。在粗钢产能产量“双控”方面,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实施粗钢产量压减政策,引导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在压减过程中,坚持区分情况、有保有压,重点压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重点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同时,加快推进我国铁矿项目建设,鞍钢西鞍山铁矿采选工程等一批项目相继启动,成效逐步显现。

  稳步推进节能低碳工作是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1年10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3个政策文件,提出了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基准水平,制定了钢铁等重点领域改造升级指南,将钢铁等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作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中长期贷款等多种支持方式,推动一批节能降碳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强的项目加快建设,引导钢铁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中国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25日,全国已有1.72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钢协的评估检测公示,完成主体改造工程的钢铁产能将近4亿吨,全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已超过1500亿元。

  但截至2022年,粗钢累计产量仍高达10.13亿吨,按国际平均标准测算的碳排放量2.15吨/吨粗钢来进一步估算,我国2022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高达21.78亿吨。粗钢产量或仍有待进一步压减。

  巩固去产能成果是新发展阶段谋划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钢铁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2年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主要目标中提到,力争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3亿吨,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

  针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也表示,下一步要巩固去产能成果,坚决防止反弹。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杜绝新增产能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和“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要持续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科学有序稳妥有效推动钢铁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要聚焦钢铁产业发展需要和重大技术装备材料需求,着力找准薄弱环节,强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支撑制造业向中高端跃升,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同时,还要坚持深化行业改革,力推兼并重组。要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保障企业自主决策的前提下,打破地方保护,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坚决取消一些地方存在的不利于钢铁产能合理转移、阻碍跨地区重组的规定,着力营造有利于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

  冶金矿山行业优化产业结构服务“基石计划”

  传统的冶金行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是排放大户。

  据2019年数据统计,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量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40%左右,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18.92%。

  而作为冶金行业的前端产业,冶金矿山行业努力降碳,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也是全行业统一行动并努力完成的头等大事。

  中矿协八届三次理事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冶金矿山行业积极落实铁矿资源保障战略、“双碳”工作,实施管理增效、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实现行业平稳运行。全年生产铁矿石9.68亿吨,同比下降1.0%;生产铁精矿2.87亿吨,同比增长0.5%。

  2023年4月,中矿协发布的《冶金矿山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40%的“基石计划”项目建成投产,大型矿山产量占比6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以上,大中型矿山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全覆盖,资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十五五”期间,90%以上的“基石计划”项目建成投产,大型矿山产量占比7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18%以上,绿色低碳、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矿山企业主要工序能耗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能耗标准先进值。确保2030年前冶金矿山行业实现碳达峰。

  在优化冶金矿山行业全流程能耗分布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全流程能耗最优的消耗分配体系。同时,修订行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依法依规淘汰、整合中小型矿山企业的落后产能。开展冶金矿山上游产品碳足迹测评,引导企业研究开发低碳新产品。在用能结构方面,加快清洁绿色能源应用。推动矿山企业绿电替代。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推进地热、氢能在矿山的应用。有条件的新建、改扩建项目,优先使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加快产线工序节能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方案》还提出,建立冶金矿山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快“互联网+绿色低碳”进程。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识别碳减排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快新技术研发,实现低碳技术新突破。开展“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矿山地下空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究。淘汰落后,推广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动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加大矿区生态恢复,推进自然碳汇。积极推进产业系统降碳,推动制定“一矿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完善制度以推动矿山固废资源利用水平。

  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钢铁强国的实现需要资源强国来保障。国内铁矿资源的有效供应是我国钢铁原料保障中最可为、最能为、最可实现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供应链韧性就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强铁矿石资源国内勘探开发,系统提升保障水平,夯实基础保障能力。

  当前,自然资源部已开启并全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为重点开展调查,加强中央和地方在找矿工作部署上的统筹,全面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调查。同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完善常态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制度,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冶金矿山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在重点任务中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大型铁矿基地,优化总体布局。加快25个铁矿资源基地建设和28个国家规划矿区勘查开发,构建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体的供应格局。《方案》提出以“基石计划”为基础,优化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加快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进程。培育大型、特大型矿业集团,提升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据了解,下一步,冶金矿山行业仍将继续深度聚焦全面提升资源保障能力这一根本任务,实施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两大发展目标,努力增强融合创新能力、协同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着力解决资源约束、环境约束、政策约束、成本约束等行业发展四大痛点,努力建设创新型、绿色型、安全型、数智型、效能型矿山,以期为筑牢钢铁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安全根基提供行业支撑。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 suya
    加关注4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