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方向

   2023-03-01 16310
核心提示:人类文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角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0年前,联合国召开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开始起步。50年后,与全球经济、贸易、科技、旅游等众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显著成就相比,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却明显是一个短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事实上,近代以来,自西方兴起的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2~2025年中期战略,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物三大全球环境危机。“这三大危机相互关联,一个危机的恶化会导致另外两个危机的恶化。反之,一个危机的缓解会促进另外两个危机的缓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如是说道。

近些年,中国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那么,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本质特征。中国不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以及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对传统思维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需要寻求新理念、新方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扬弃,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本质上颠覆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霸凌态度,打破了西方的‘人类中心论’逻辑,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重新建立和重新塑造。”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薛颖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的哲学内涵、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其成为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指导的思想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给人类文明转型与进步带来希望,推动人类对文明新形态的认识不断提升。

涂瑞和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一系列既符合科学生态系统规律又朴素、生动的语言,诸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阐释了绿水青山是珍贵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以及绿水青山不保则后续发展就成无本之源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阐述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全人类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在涂瑞和看来,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先决理念,为破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基本路径,为全球环境治理带来新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决态度和实践成果,使关心人类未来和地球命运的西方有识之士看到希望。中国的伟大理念昭示世界,人类文明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经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指引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通过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加生机盎然的美丽中国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

祖国之南,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环水绕,江峡相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的本底更加夯实、内涵更加厚重、活力更加迸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重庆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在生态屏障建设质量显著提高、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叠加、绿色低碳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川渝联建联治格局显著构建、生态环境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等6个方面。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的水质持续保持为优,74个国控段面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98.6%,位居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首位。2018年以来,重庆已经没有了重污染天气,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了326天。

余国东表示,聚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进新征程,重庆将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多目标平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双城经济圈联建联治、激发生态环境治理活力等7个方面聚力,高质量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庆贡献。

祖国之北,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横亘陕西的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丽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战略定力,坚决守护好秦岭生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

如今,陕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新监测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昔日“卫星看不见”,今朝“朱鹮舞蓝天”,描述的便是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铜川;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

“陕西这些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突破,让我们更加深刻感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伟力,更加增强了我们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政治自觉,更加增强了我们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孙丽说道。

“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为人类应对环境挑战做出榜样,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经验。”薛颖表示,和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不仅有理念、有规划,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干。中国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人类可以走上一条与西方工业化不同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当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此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以及31个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已制定。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从能源发展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之前阶段的区别,以及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形态的能源特征。”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介绍说,人类社会经历了3次重要的能源革命,分别是柴薪能源、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但柴薪能源和化石能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依赖于大自然,有些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可能会损害大自然。

秦虎认为,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可再生能源将推动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将终结能源消费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将促进人类逐步摆脱有限资源与能源的依赖,为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发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作用,不仅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实现气候目标也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秦虎建议,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2035年、2050年为节点制定长期可再生能源目标与规划;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零碳产业体系;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应整合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

不过,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传统高碳行业在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升级、能源使用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规模大,同时又难以获得传统绿色金融的支持,转型金融为缓解高碳行业转型的资金供给矛盾提供了解决路径,是绿色金融的补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区主任张洁清表示,目前转型金融政策框架正在形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均为转型金融提供了国际政策框架体系,2021年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开始在我国国内出现。

“非银金融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张洁清认为,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机构,可以为绿色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例如,证券行业依托研究机构的行业研究能力,通过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渠道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转型领域;开发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与衍生品养老和社保基金则可以通过ESG投资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贡献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孙明表示,中国坚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过去几年,中国先后举办了《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展示了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精神的坚定立场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角色,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表示,作为绿色发展的倡导者,中国可以将自身在环境治理中的先进经验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一个原本的泥塘正成为当地著名的年轻人婚礼举办地。在中国的援建下,建设者引入绿色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废弃材料,将泥塘改建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城市公园。

张建宇说,“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自2013年提出以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领域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截至2022年中,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98个,较全球已提出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占比71.5%;较15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言,占比65.3%。

继共建“一带一路”后,我国提出了又一重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这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围绕全球发展倡议,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这个倡议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公共产品,旨在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2022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已经表示支持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为国际环境合作点明了方向,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将通过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表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许勤华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中国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的内生能力培育,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注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发展与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中国始终是全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者,持续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转型升级,与各国共创更加美好未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要继续向国际社会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孙明建议,一要推动富有原创性、彰显中国特色的标识话语广为传播,带动生态文明领域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二要打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舆论圈层。由于意识形态和发展程度不同,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跨国界、跨区界、跨地域”的鲜明特点,国际传播工作因此需要“破圈”;三要加强统筹谋划、发挥优势、具象内容、细分目标、精准对象,提升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效能。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 suya
    加关注4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