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0-11-18 中国环境报198800
核心提示: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自然生态系统既能向人类供应物质产品,又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自然生态系统既能向人类供应物质产品,又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同时具有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重要价值。对人类社会而言,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具有多维性和稀缺性,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是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来,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部先后批准3批共25个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试点,试点地区大多位于国家“两屏三带”和大江大河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骨架的核心区域。目前,长江经济带共有江西赣州、云南抚仙湖、四川省广安华蓥山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贵州乌蒙山区7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各试点地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指导,大胆探索实践,有力推进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笔者结合调研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当前试点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重要因素。许多地区因缺乏从融合发展的视角深入研究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普遍存在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大、收益小、设施管护成本高,资金供给难以为继等难题,最终影响项目生态效益整体发挥。


加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利于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笔者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深入开展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产业现状基础性调查,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向。


对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环境质量、产业结构与布局开展全面调查、分析,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及自然资源底数,准确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范围、问题成因,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统筹研究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自然禀赋特点,寻求适宜的发展模式,科学确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向,引导产业绿色转型。


第二,立足地方实际,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地方发展等有机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目前,各试点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努力探索,出现了一批典型经验。比如,江西赣州因地制宜采用“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生态修复型”模式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崩岗治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保生态示范园。云南抚仙湖流域通过实施污染源头治理,发展清洁种植业等措施,湖泊水质恢复为Ⅰ类。该试点依托生态优势,争创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生态产品保值升值。长江三峡地区秭归县将生态保护修复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引导贫困户和农民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探索出“生态治理+精准扶贫”的融合发展之路。


但我们也发现,目前试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还不够完善,成效还不够显著,需进一步结合实际,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加快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协同抓好生态系统修复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一方面,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应全面贯彻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通过组合开发模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生态循环农业、废弃工矿用地土地整理等项目深度融合。以项目收益支持生态项目公益性投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回报长效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破坏责任追究制度。


长江沿线城市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中努力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以宜昌为例,先后出台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3条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为压实地方政府治水责任、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江经济带目前尚未建立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许多地区在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中投入多、回报少,后续投入捉襟见肘,而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的代价往往不够。


笔者认为,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和生态破坏责任追究制度,是打通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的关键。


应加强长江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保护修复合作,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协同共治、全流域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引导生态服务受益地区向优质生态产品输出地区供应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确保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可持续推进。


应研究出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建立生态服务价值输出与生态补偿资金收入挂钩的核算体系。重点加大对长江上、中游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应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监管机制、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责任制度,让破坏生态环境者切实承担起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责任。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