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服务之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020-07-13 清道夫环保网210

  环保服务之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对策: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瞥机制,维护旅游安全和旅游形象;建立健全喀斯特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为景区环境安全提供信息支撑;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政策的长效机制,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加大旅游科研投入,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SKLLQGK)23)武隆喀斯特位于中国西南腹地重庆市东南缘,长江右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武隆喀斯特地貌丰富奇特,由峡谷、天生桥群、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等现象和要素构成,包括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冲蚀天坑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峡谷喀斯特地貌,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和科研价值。2007年6月,重庆武隆峡谷喀斯特与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峰丛喀斯特三个片区,捆绑申报成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力度日益加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武隆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的机理和过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进行r较为系统的研究U7,但对武隆喀斯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分析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武隆喀斯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环保服务
  1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价值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大西南的地理奇观。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天坑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组成,是世界峡谷喀斯特系统中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价值1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芙蓉洞芙蓉江喀斯特系统以芙蓉江峡谷、芙蓉洞及其上方的竖井状溶洞群为主要喀斯特景观,其主导景观为芙蓉洞。
  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的芙蓉江畔,距武隆县城20km.芙蓉洞为世界第一流的旅游洞穴,被誉为“中国最美洞穴”和“洞穴科学博物馆”,号称“天下第一洞”。目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中国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唯一的喀斯特洞穴。700m,游览道1 15m以上,最宽69.5m;洞篼一般8-25m,最篼仇3m;洞底总面积3. 104km2,其中辉煌大厅面积1. 104km2,最为壮观。洞体高大雄伟,洞内各种次生化学沉积物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包括石笋、石幔、石钟乳、石柱等所有洞穴沉积类型,且质地纯净,形态极其完美。尤其是非重力水沉积形成的各种精巧玲珑的石花、晶花,其质地之纯净、形态之完美,在国内尚属少见。珊瑚瑶池中形成的水下犬牙状方解石晶花和浮筏石笋以及文石晶霜、石膏花、鹿角状卷曲石更是国内稀有、世界罕见,是芙蓉洞中的瑰宝。洞内五绝“生命之源”、“珊瑚瑶池”、“巨幕飞瀑”、“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堪称世界洞穴景观的稀世珍品。
  因而,芙蓉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艺术宫殿和科学博物馆,具有极篼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
  1.2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天生三桥(桥)喀斯特峡谷系统位于武隆县城北的仙女山镇洋水河大峡谷,距武隆县城约20km.由峡谷、伏流、天生桥、天坑、洞穴、溶蚀洼地、喀斯特泉、蚀余石峰等喀斯特景观组合,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天生三座规模庞大的石拱桥为主导景观,堪称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奇观。
  武隆天生三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平均高度240m,宽度100m以上,三桥间距在800m之内,呈弧形串联,形成了一峡串三桥夹二坑的世界地质奇观。景区风景秀丽,山、水、瀑、峡、桥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具有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是中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被探险专家和地质专家赞为“地球遗产,世界奇观”。同时,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就设有官方驿道和驿站,目前“天福驿馆”已恢复驿站旧貌,并成为张艺谋2006年新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外景地。该景区已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并同芙蓉洞一起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1.3后坪冲蚀天坑喀斯特系统后坪冲蚀天坑喀斯特系统位于武隆县后坪乡,处于乌江支流木宗河的源头,距武隆县城88km,距芙蓉洞风景区各60km.由地表沟溪、落水洞、喀斯特峡谷、冲蚀型天坑群、洞穴与地下河等喀斯特景观组成,以箐口等5大冲蚀天坑群为主导景观。景区被评为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并同芙蓉洞、天生三桥一起被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后坪天坑群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冲蚀成因天坑群,有举世罕见的箐口、牛鼻子、石王洞、打锣凼、天平庙等5个天坑,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地质遗迹资源。后坪5个天坑均藏于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其口径和深度都在300ra左右,呈圆桶状,附近还有1hm2成片的原始森林,以及2 000hm2左右的石林、水库等,极具科考和旅游价值。其中箐口天坑最为典型,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楠圆形,俯视一个坑,仰视一口井,绝壁陡直,景色壮丽,给游人以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感觉,适宜于科研、探险和旅游。
  2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2.1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武隆县世界级的喀斯特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7年6月武隆喀斯特成;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武隆县于2008年12月实施并深人推进“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二次创业战略,加大了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和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力度,实现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武隆县经济发展的支柱型龙头产业。目前,武隆县已成为中国西部旅游大县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仙女山等喀斯特景区的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提高,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已成功运营并准备上市。武隆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成功推出“芙蓉仙女梦幻武隆”、“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的旅游形象宣传语和旅游标识,武隆喀斯特已成为重庆最响亮的一张世界级旅游名片。2008年,武隆县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11亿元,占武隆县GDP的近四分之一;2009年,武隆县旅游基础设施投人达10亿元,旅游市场营销费用达8500万元,旅游人次470万,旅游收人达24亿,占武隆县GDP的41%;2010年,武隆县旅游建设资金投人15亿元,市场宣传促销费6 000万元,实现了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人突破50亿元的目标,使武隆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2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铨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喀斯特地貌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石漠化、人为活动导致的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武隆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1地质灾害隐患对旅游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武隆县地质环境复杂,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河谷纵横,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易发生岩溶塌陷、崩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武隆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规模小、危害大的特点。
  据专业排查,2009年武隆县各类地质灾害有545处,其中滑坡189处,危岩崩滑49处,不稳定斜坡202处。截至2010年6月底,武隆县有重点防治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危及房屋百万平方米、财产逾5亿元。因而,武隆县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频发,对武隆县旅游安全构成了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如2001年51武隆县县城滑坡灾害事件和2009年65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事件,虽然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地不在武隆主要旅游景区,但对武隆旅游地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2.2水土流失加剧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武隆县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武隆县由于陡坡耕种、毁林开荒,矿产资源无序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土壤年侵蚀总量约16x 1041,石漠化潜在威胁日益扩大,对喀斯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笔者在武隆天生三桥景区考察过程中看到,在天生三桥核心景区农民陡坡耕作、顺坡耕作种植玉米、黄豆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需要实施缓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面积达6400hm2,涉及到仙女山、巷口、火炉等11个乡镇。
  2.2.3过度旅游开发导致旅游景观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县旅游资源开发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良好,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人数和旅游收人以每年翻一番以上的速度增长(见表1),实现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虽然武隆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逐步加大了科研力度和环境保护力度,但“重开发、轻保护”的过度旅游开发现象依然存在,功利性申遗冲动仍然很强烈,致使部分旅游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武隆喀斯特主导景观芙蓉洞自1994年开发至今,由于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洞穴内C02浓度升高,温度、湿度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洞穴景观的风化侵蚀、污染变色,对芙蓉洞旅游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致使景区沿途都处在现代化建筑(星级酒店、农家乐、别墅)的包围之中,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景观韵味,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武隆县2010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7万人次涌入武隆喀斯特景观的主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势必面临巨大的压力。
  武隆县“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情况表年份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收人(亿)3武隆喀斯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3.1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金字招牌”,但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遗产地管理规范的规定,文化精神功能是世界遗产的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遗产的附带功能。因而,武隆县要汲取“张家界天子山”和“三江并流”两处世界遗产地因过度旅游开发被世界遗产大会“黄牌”警告的教训,建立健全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决策管理体制,完善武隆世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强化政府宏观指导、部门协调、行业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将遗产地的管理纳人正规化、法制化轨道。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护优先、开发为辅”的意识,认真贯彻实施武隆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开展生态旅游,使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确保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把武隆创建为长江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和世界知名的喀斯特生态旅游景3.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维护旅游安全和旅游形象根据武隆县地质灾害的特点,武隆县应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认真开展旅游基础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全面勘地质灾害隐患,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注重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专项基金,成立防治、减轻地质灾害的社会化保障体系,确保武隆县旅游安全和旅游地形象不受影响。
  3.3建立健全喀斯特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为景区环境安全提供信息支撑武隆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能力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武隆县应建立健全武隆喀斯特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长期监测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等核心景区的温度、湿度、水体、大气等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建设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预警预报机制,为遗产地的环境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3.4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政策的长效机制,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武隆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潜在威胁加剧,主要是由于农民陡坡耕作、顺坡耕作、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因而,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必须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粮食补贴和种苗费补助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还应根据农户实际情况适当延长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期限,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从而建立健全退耕还林政策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喀斯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3.5加大旅游科研投人,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武隆喀斯特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它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营力作用下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演化的过程,而且对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解释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已在武隆县挂牌成立“重庆喀斯特研究院”,成为中国西南岩溶地质调、监测试验、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武隆县应继续加大旅游科研投人,努力宣传普及喀斯特地貌科普知识,筹备建设“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喀斯特科普旅游项目,争取把武隆建设成为中国喀斯特科普旅游基地,使重庆武隆成为大西南乃至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地质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地质-地貌野外教学实践基地,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进而提高武隆喀斯特旅游的文化品位,实现武隆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更多方案知识请关注清道夫环保网:www.qdf0605.com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1025988号-2